首页
>
北京市特产
北京市民俗文化
江村梆子
江村梆子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房山区良乡镇江村梆子是全村男女老少喜爱的艺术形式,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是1900年由大财主刘琛请师傅教戏传入江村。因唱腔淳正、曲目多样,在建国初期就远近闻名。传承方…
北窖村狮子会
北窖村狮子会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窖村位于房山区佛子庄乡南部,元代以前成村,村内共有五档民间花会。北窖村狮子会属民间舞蹈,为村内五档花会之首,据当代传承人刘海军讲,狮子会本为刘家私会,创建已有…
张谢登云高跷
张谢登云高跷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谢村位于良乡镇的最南端,《登云会》流传于张谢村,是一种武跷秧歌,1923年秋冬时节,窦店镇七里店老艺人将高跷技术传入张谢村,至今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传承多为家族传…
高跷会(葫芦垡村)
高跷会(葫芦垡村)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高跷表演在葫芦垡村源远流长,是该村最具传统文化特征,最具影响力也是最能凝聚民心的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这项表演距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解放前活动于京城、良…
“四弦”戏
“四弦”戏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期,至今120余年,在山区一带广为流传,如蒲洼乡芦子水村及东村。由于“四弦”戏唱腔婉转动听、高亢有力、富于表现人物和剧情,很受当地群众欢迎。“四…
上万村小车会
上万村小车会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源于宋朝。据传大宋统一天下后,各地大庆大贺,多地出现花车,锣鼓开道,穿街过市,庆贺太平,故此也称太平车。小车会广泛流传于北方地区,特别是京东一带,据说20世…
芦村少林会
芦村位于房山区窦店镇西南,东临窦店村,西邻石楼镇,南邻琉璃河镇,北临板桥村。辖区面积9.584平方公里,有1836户,4215人。芦村少林会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清末最为兴盛。曾受邀入京,为…
山梆子戏
山梆子戏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市房山区蒲洼乡芦子水村,位于有北京小西藏之称的蒲洼乡,因地处深山,与外界往来不多,六百多年的历史,孕育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山梆子戏,便是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落,独…
制埙技艺
制埙技艺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七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在《诗经·小雅…
北窖村灯花会
北窖村灯花会为北京市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北窖村位于佛子庄乡南部。该村有狮子会、吵子会、大鼓会、音乐会、灯花会5档民间花会并承传至今。北窖村灯花会年代古老,始于明朝后期,距今已有400多年历…
刘氏古法手工制香技艺
刘氏古法手工制香技艺是北京市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法手工制香技艺可追溯至先秦两汉时期,在《尚书》、《诗经》、《周礼》、《汉官仪》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和香文化始于汉,兴于唐宋,绵延明清至今。香既是宗…
大石窝石作文化
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石窝地处北京西南,面积96平方公里,人口3.8万。镇内石材品种繁多,质地优良,较为稀有,适宜雕塑,尤以优质汉白玉最为珍贵,历史上曾经是皇家御用石材。镇内…
水峪中幡
水峪中幡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峪村为南窖乡下属的行政村之一,水峪中幡始于明初,由历代民间艺人传习至今。水峪中幡是地区庙会、祭天祈雨、祭窑神等重要活动中的重要娱乐项目。是十三道民间花会的头挡大会…
公议庄“五虎少林会”
公议庄“五虎少林会”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公议庄村位于房山区长阳镇,东邻永定河,西近107国道,该村民风淳朴,尚习少林武术相传已有600多年历史。可考证的历史有430年,已明确考证出传承人的历史…
北京灯彩
北京灯彩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灯笼有着上千年的传承历史,可以分为宫灯和民俗灯。传统灯笼制作工具主要有:锯、刨、凿子、锤子、斧子、钳子、刻刀、刷子、扁铲等,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规格要求不同。现代也…
走遍北京市
海淀区特产
房山区特产
西城区特产
东城区特产
朝阳区特产
延庆区特产
密云特产
怀柔特产
顺义区特产
丰台区特产
门头沟区特产
平谷区特产
通州区特产
石景山区特产
昌平特产
大兴区特产
北京市美食小吃
北京市老字号
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十大特产
北京市全部特产
北京市地理标志产品
北京市旅游景点
北京市十大景点
北京市地名网
北京市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