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市特产
北京市民俗文化
圣莲山的传说
京西百花山方圆百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圣莲山是百花山群山中一座名山,盛名之下,蕴含着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的魅力。5亿年前地球的造山运动,雕刻出圣莲山赏心悦目的险峰峻岭,打造出圣莲山壮观的地质…
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
腐乳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佐餐小菜,公元5世纪魏代古藉中即有记载;王致和腐乳始创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细、软、鲜、香,是“中华老字号”。2008年,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
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
果脯蜜饯制作技艺(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果脯采用宫廷传统秘方,由鲜果加工精制而成,口味酸甜适中,爽口滑润,甜而不腻,果味浓郁,主要有杏脯、梨脯、秋海棠等上千个品种、几百个…
菊花白酒传统酿造技艺
菊花白酒是北京的地方特色酒,历史悠久,最早产于1862年,最初只供给皇宫内廷享用,延至同治皇帝登基,菊花白酿制配方始流传至民间。2008年,菊花白酒传统酿造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
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
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传统囊匣制作技艺简称“囊匣制作”,历史可追溯至清朝雍正时期造办处中的“匣作”。1912年清帝退位,匣作匠人流落民间,在锦匣铺继续从事囊匣制作。新中国成…
北京蒙镶技艺
北京蒙镶技艺,北京市东城区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蒙镶是一种传统的金属錾刻工艺,起源于中国蒙古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北京蒙镶工艺是蒙藏民族金属工艺与汉族金属工艺的…
古代钟表修复技艺
古代机械钟表是多种学科的产物,它展示了不同时代的文化色彩,也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古钟表修复是在继承传统修复技艺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一部分现代的加工手段和科学的方法,对年久失修或已损伤的钟表进行…
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
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是一种修复还原古代书画珍品的传统工艺。我国古代很多历史悠久的书画作品由于保存不当,出现空壳脱落,或由于保管不善受潮发霉,导致糟朽断裂,对这些损坏的部分进行修复,可以延长字画作品的寿命…
青铜器修复及复制技艺
中国传统青铜器修复、复制技术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并不断延续。明清两代大规模仿制古铜器,中国传统的青铜器修复行业在此时确立了四大流派:北京派、西安派、苏州派和潍坊派。其中北京派影响比较大,先后出现了一…
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
传统中国古代书画人工临摹复制技术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传统手工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清晰的传承脉络。临摹古代书画珍本,长期以来,成为传承中国古代书画艺术、书画技法的重要手段。建国后,故宫博物院成立文物修复工…
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
历史上大栅栏不仅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区,还有比较集中的娱乐场所和众多的民间花会活动。五斗斋高跷秧歌所指的“五斗斋”,原为大栅栏地区的一条街巷的名称,今在佘家胡同内。因该花会的创始人居住在五斗斋,故取名五斗…
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
北京二锅头酒是以酿酒工艺而命名的。古时蒸酒所用器具为锡锅,也称天锅。天锅由甑锅和釜锅两部分组成。在甑锅内撒放发酵好的酒醅,然后在釜锅内注入凉水,甑锅中的酒醅被加热后,蒸发出酒气,遇釜底凉水而凝聚成酒,…
庙会(丫髻山庙会)
丫髻山庙会是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丫髻山位于北京平谷县境内西北隅的群山之中,因山的最高处有两个自然突起的岩峰,远望犹如古代女孩子头上梳的两个发髻,故名丫髻山,人们称之为“东山”,与妙峰山齐名。…
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
一方好砚首先要有合适的石材,北京潭柘寺镇西部山上便有一种适合制砚的紫石,所产砚台称为潭柘紫石砚。紫石质地致密细腻,因含铁,深紫如肝。据考证,明代宫廷就曾在此开采紫石,当时所筑监工台和刻有“内官监紫石塘…
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
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历史悠久的东来顺涮羊肉是著名中华老字号东来顺的著名菜品,“东来顺”始建于1903年,其涮羊肉肥而不油,瘦而不柴,一涮即熟,久涮不老,吃起来…
走遍北京市
海淀区特产
房山区特产
西城区特产
东城区特产
朝阳区特产
延庆区特产
密云特产
怀柔特产
顺义区特产
丰台区特产
门头沟区特产
平谷区特产
通州区特产
石景山区特产
昌平特产
大兴区特产
北京市美食小吃
北京市老字号
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十大特产
北京市全部特产
北京市地理标志产品
北京市旅游景点
北京市十大景点
北京市地名网
北京市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