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市特产
北京市民俗文化
穆柯寨的柿子树为什么有火烧痕?
相传很早以前,山西穆氏二兄弟外出逃荒,其中一人落户京东,另一人就在此地扎下了根,随着时间的推移,穆氏家族繁衍昌盛,形成村落,起名穆家口(即传说中的穆柯寨),穆桂英便是穆氏后代的一位女中豪杰,有一箭射平…
十渡蝙蝠山的传说
蝙蝠山是十渡较别致的一景。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仅有一个小山丘。有那么一年,雨水特别勤,一入夏就连下了几场暴雨,洪水泛滥,冲毁了下游许多村庄和田地。一天深夜,有个黑老头儿领着一家三代到十渡来讨饭。一家人个…
冶仙塔的传说
密云历史悠久,据传说和历史记载,早在春秋战国以前,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编创了好多传说故事,世代相传保存下来。密云自古有两条大河,即潮河和白河,尤以白河流域广大,经常发洪…
密云霸王鞭
“霸王鞭”是一种传统民间歌舞形式,在密云地区已有200多年的传承历史。已知传承脉络主要有两条:一是古北口镇杨庄子村,相传该村的“霸王鞭”是由清朝驻扎在此的军营中传出的;二是东邵渠镇西邵渠村,是200年…
西邵渠金钟总督老会
西邵渠村金钟总督老会已创立500多年,是一支仍保留着古老传统、演艺形式多样的花会。共有7档会,依次是:大筛、五虎棍、仙家老会、奉秧歌、奉秧福、雷音、响器,按规定需要148名演职人员。各档会都有不同的乐…
上金山狮舞
上金山狮舞始于清同治末年,兴于光绪年间,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上金山舞狮的狮头鼻梁上有“王”字,无毛、无崽,青黄两只,既像狮又像虎,故被村中百姓称为“虎头太师狮”。两只狮子的盔头上各镶有二十八个蜗牛…
蔡家洼五音大鼓
五音大鼓是一人持鼓、板站立击节,说唱相间进行表演,另有四人分别操持三弦、四胡、打琴(扬琴)和瓦琴进行伴奏的曲艺表演形式。五音大鼓约在清代乾隆年间出现。它是多种曲艺鼓书和鼓曲表演形式,在为清朝的陪都承德…
鲁班枕(瞎掰)制作技艺
“瞎掰”是一种可折叠的木制生活用品,打开可以当板凳坐,睡觉可以当枕头用,上面雕刻的图案可供欣赏。“瞎掰”又名鲁班枕,传说它是2600年前鲁班发明的。“瞎掰”制作技艺精细复杂,制作难度大,一个“瞎掰”是…
良乡镇黑古台村村名的由来
良乡镇黑古台村,原名黑狗台,金代成村。光绪十五年《良乡县志》有记载。相传金朝时村里人王恭养着一只黑狗,这只狗非常忠于主人,温驯善良,不仅平时看家护院,而且每当王恭外出之时,总要跟随在身后,随时听从主人…
元宵节·九曲黄河阵灯俗
太师屯镇东田各庄村的“九曲黄河阵灯俗”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俗称九曲黄河阵灯会、灯场子,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山西移民将灯场子带入东田各庄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九曲黄河阵的阵式,…
传统弹弓术
弹弓术是中国武术的一项古老技艺。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门惠丰少年习武,师从吴子珍(1891-1970)习练弹弓技艺,已有五十余载。他为了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成立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弹弓代表队,并在弹…
京派内画鼻烟壶(铁华)
内画是将传统的书画艺术和内画工艺结合在一起的,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品种,传承至今已近二百年的历史。铁华师从内画大师刘守本先生,经几十年不懈的努力,继承了内画传统,保持了京派内画古朴典雅的风格。她多次赴国…
程氏针灸
“程氏针灸”源自我国著名中医针灸学家,中国针灸界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针灸国际培训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中医针灸泰斗的九十岁高龄的程莘农教授。该项目以家族传承的方式经程红锋、- 传承至今,强调理…
颖拓艺术
“颖拓艺术”脱胎于唐宋以来的中国传统拓片艺术,能将器皿雄浑优美的艺术造型和花纹、铭记惟妙惟肖地在纸上呈现出来,既可供人欣赏,又是古代文物的临本,是一种罕见的艺术形式。清末民初,由姚华先生创立后,经五代…
面塑(贾会珍)
郎派面塑是著名的面塑派别,贾会珍师从中国面塑大师,郎派面塑传人张宝琳先生。她制作出的面塑人物造型结构准确,表情动作传神,体态优美,颜色艳丽。作品《四美图》被收入北京民协主编的《华夏风韵民间艺术展》一书…
走遍北京市
海淀区特产
房山区特产
西城区特产
东城区特产
朝阳区特产
延庆区特产
密云特产
怀柔特产
顺义区特产
丰台区特产
门头沟区特产
平谷区特产
通州区特产
石景山区特产
昌平特产
大兴区特产
北京市美食小吃
北京市老字号
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十大特产
北京市全部特产
北京市地理标志产品
北京市旅游景点
北京市十大景点
北京市地名网
北京市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