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市特产
北京市民俗文化
彩灯工艺(小灯张)
彩灯,是具有老北京民俗特点的工艺品之一。它集各种技艺为一体,作品样式有大有小,为了便于旅游时携带方便,还有拆装式彩灯,既有观赏性和收藏性,又有一定的民俗、艺术价值。清末民初年间,北京人张长顺(人称“小…
惠丰堂鲁菜制作技艺
“惠丰堂鲁菜制作技艺”是以经营山东福山风味菜肴为主的老字号餐馆,以“扒”、“烩”、“爆”见长,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由山东省福山县人朱九在前门外大栅栏观音寺街开业经营。从专门承接婚丧嫁娶、喜庆…
颐和园听鹂馆寿膳制作技艺
在原清朝御膳房师傅的帮助下,颐和园听鹂馆以寿膳膳单为基础,挖掘整理恢复了当年作为清朝帝后的寿诞宴,也是内廷大宴之一的“万寿无疆席”的寿膳制作技艺。听鹂馆一直以接待国内外政要及贵宾为主,在这里用餐的中外…
海淀珍珠球
“珍珠球”源于古代满族人民的采珍珠游戏,在民间广为流传,俗称“踢核”、“采核”、“扔核”,根据《清朝文献通考》的记载和其他考证,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随着满族的不断南迁,采珍珠这项满族民间游戏也逐…
绣花鞋制作技艺(蒋丽娟)
绣花鞋即鞋面绣有图案的鞋,又称“绣鞋”、“扎花鞋”,色彩艳丽,绣法多样,图案多表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企盼。传承人蒋丽娟,10岁起学刺绣,四十多年来从事工艺布鞋的研究制作,尤以工艺童鞋见长。她的绣鞋男孩多…
御膳制作技艺
清末,御膳房的厨师把原皇家宫廷菜肴的制作方法带到了民间,后经五代传承至今。第四代传承人行- 查阅了《宫中杂件膳单》等大量文献资料,使皇家御膳的恢复传承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并在尊重皇宫饮膳原始记载的基础上…
蒙镶(郑旭映)
蒙镶是吸取藏、蒙、苗、满等少数民族风格,以金、银、铜、铁、玉、石、牙、角等为材料,运用纯手工锻打、錾刻、焊接、组装施以精湛技艺而成的中华民族传统的古老工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郑旭映1971年进入…
山石韩叠山技艺
山石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元素。出生于清朝道光末年的韩恒生,在造园叠山方面技艺非常高超,被人们誉为“山石韩”。其技艺经家族传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山石韩”的后人曾参与了北海公园、豫园、拙政…
中式盘扣技艺(海淀)
盘扣是中式服装中的传统手工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及鲜明的民族风格,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手工盘扣不仅美观漂亮,而且结实耐用。白莲芳女士手工制作的盘扣造型优美,颜色绚丽,工艺考究,花样繁多。其中立体梅花盘…
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
“北京风筝哈制作技艺”是我国著名风筝流派之一,经过家族四代人传承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它囊括扎、糊、绘、放四艺并有所创新发展。其作品骨架精巧牢固,轻盈考究,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工致典雅,达到技术与…
圆明园传说
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郊海淀,清康熙年间建园,是一座风光秀丽的皇家园林。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传说”包括:表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反映皇室的生活侧面,颂扬中国人民奋力反抗侵略者的民族精神等内容…
纪氏太极拳法
纪氏太极拳法是专供晚清皇家善扑营的“布库”(跤手)演练的一套内功拳法,是善扑营布库吸纳太极拳的内功拳技法,并将其与固有的满族掼跤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经过三代人传承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纪氏太极拳法…
香山传说
香山位于北京西郊,这里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气息浓郁,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香山传说主要包括景观传说、历代帝王传说、历史人物传说、神话传说、满族故事、佛教文化传说等内容。它具有题材广…
张氏风筝制作技艺
张氏风筝制作技艺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燕山地区风筝制作者张金龙,多年来酷爱风筝艺术,1957年,他学习天津“魏氏风筝”的制作技艺;后又师从“曹氏风筝”传承认孔祥泽先生,学习制作技艺;后将中国画工笔…
苏家坨立夏习俗
每年的5月5日前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立夏节。熬立夏粥风俗从明末清初开始在苏家坨地区兴起,历史最早的为北安河、西小营等村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每年立夏这一天,在苏家坨镇各村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或三…
走遍北京市
海淀区特产
房山区特产
西城区特产
东城区特产
朝阳区特产
延庆区特产
密云特产
怀柔特产
顺义区特产
丰台区特产
门头沟区特产
平谷区特产
通州区特产
石景山区特产
昌平特产
大兴区特产
北京市美食小吃
北京市老字号
北京市民俗文化
北京市十大特产
北京市全部特产
北京市地理标志产品
北京市旅游景点
北京市十大景点
北京市地名网
北京市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