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市特产
天津市民俗文化
津门法鼓·杨家庄永音法鼓会
法鼓是天津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娱乐活动。原是一种佛教法器的名称,鼓形体积较大,鼓面蒙江豚皮。传说首倡人是清朝康熙年间天津西头大觉庵的一位和尚,距今有300年左右,他将佛教里的音乐,剔出宗教因素,创造了一…
小关公议高跷
小关公议高跷老会,始建于清同治年间(1870年),历经几代传承至今已有140余年历史。小关公议高跷老会清朝时上过会道,出过皇会,该会为子孙会,是祖辈传承下来的老会,传承方式是父传子、子传孙至今已传承到…
林亭口高腿子高跷
林亭口镇(林一村)高跷的历史渊源与天津市宝坻区林亭口镇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清代咸丰、同治年间集镇贸易十分繁荣、庙宇颇多,庙会盛行,高腿子高跷会也随之进入繁荣期。高跷会由戏曲片段和生产生活动作模拟构成。…
王秦庄同议高跷
王秦庄同议高跷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当年由村内宋宝珍、柴庆祥、高凤林等人,组织聘请邻村(上蒲口村)刘庆云师傅授艺,建立同议高跷会,意为同商共议。会址在北仓镇王秦庄村东华佗庙内,四有围墙,内有厅房…
宜兴埠永长高跷
永长高跷会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由赤盐滩(现东丽区)传入宜兴埠五街(村),由街(村)内德高望重者组织,村民自愿加入,非家族性组织。由于当时宜兴埠民间花会较多,又多以“永”字打头起名,故称永长高跷会,寓意着…
中华武士会(形意拳武术)
中华武士会由李存义、张占魁等几人于1911年在天津三条石“普度庵”旧址内始创,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1912年迁至在天津市河北区大经路(现中山路)造币总厂后院的一栋两层挑台式楼内,武士会设传习所于中…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
麻花,是中国的一种特色油炸面食小吃,一九二七年,天津卫海河西侧新开张了一间麻花铺,掌柜刘老八,字号“桂发祥”,寓意为“桂子飘香,发愤图强,吉祥如意”。因店铺地处东楼十八街,故得名“桂发祥十八街麻花”。…
天津传统形意拳
“天津传统形意拳”根据“形意拳”—“八卦掌”等技艺繁衍而来。李存义于1898年带艺来津,首次传播“形意拳”技艺,至今118年。特点是简洁明快、灵巧凶悍、迅猛快捷。河北省深县李老能学艺于山西戴龙邦的“六…
海下文武高跷
天津海下文武高跷老会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业文化等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下文武高跷老会。京津一带高跷分为京、卫、海三大流派,“海下”高跷,即指天津卫“海下(旧指从…
永良飞叉
飞叉是以古代战斗武器 演变而成的健身和表演器械,其由柄(枪杆)、耳(峰尖下面的环)、峰(三个枪尖)组成。早在大唐盛世时期“飞叉”就已成为民间深受欢迎的花会,并深受百姓的喜爱。一直以来飞叉成为大众武术健…
天津“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
狗不理包子为天津名优食品“三绝”之首,系用水馅半发面制作,状若凝脂,形似菊花,口感鲜香不腻,在大江南北独树一帜。它在制馅、和面、揉肥、擀皮、捏包、上灶等各方面均有自己独特的操作方法。和面时水温要根据季…
堤头庆云高跷老会
堤头庆云高跷老会成立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53年),原名堤头盛兴京秧歌老会,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该会位于堤头村清善堂公所内,与堤头宝郡水会相邻。该会属于文高跷范畴,扮相身段均借鉴京剧表演模式,刻画人物…
天津剪纸
天津剪纸工艺,历史悠久,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很贴近,是一种广泛普及的群众艺术。剪纸常常被人们用来作节日室内外门窗装饰,服装、鞋面绣花图案等。清代剪纸艺人伊德元,继承和发展传统剪纸技艺,弃剪采刀,专用刀雕刻…
汉沽版画
汉沽版画多以汉沽地区盐场、化工、农业、渔业的劳动和生活为题材,吸收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及西方艺术的创作手法,运用新材料、新技巧、新手法、采用木刻、纸版、综合版、丝漏版和油印、水印等表现形式,注重版画语…
天津葫芦制作技艺
葫芦制作技艺(天津葫芦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工艺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对葫芦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传统葫芦手工艺品种之多和技艺之精湛令世界瞩目。历代艺人、大师创作的艺术精品…
走遍天津市
河北区特产
蓟州区特产
北辰区特产
滨海新区特产
宁河区特产
武清区特产
南开区特产
宝坻区特产
河东区特产
河西区特产
东丽区特产
静海特产
西青区特产
和平区特产
津南区特产
红桥区特产
天津市美食小吃
天津市老字号
天津市民俗文化
天津市十大特产
天津市全部特产
天津市地理标志产品
天津市旅游景点
天津市十大景点
天津市地名网
天津市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