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省特产
河北省民俗文化
行唐口头镇歌谣
行唐县口头镇坐落在行唐县北部丘陵山区与平原交界处,三面环山,郜河穿山擦村而过,这个古老的集镇是行唐县北部丘陵山区的经济、文化和贸易中心,也是行唐、灵寿、阜平、曲阳四县相互交往的重镇。这里山川壮丽,客商…
定州西四旺村龙灯戏
西四旺村“龙灯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龙灯戏”自清朝道光年间传承至今,在定州市西四旺村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是西藏地方送给清朝天子进贡献宝的大礼。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演出,…
赵州桥的传说
赵州桥的传说是流传在河北省赵县一带的民间故事。它靠口头传承至今,脍炙人口,历久弥新。在赵州桥的传说中,处处描绘着仙人与桥的故事,为赵州桥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增添了一份梦幻般的色彩。“赵州桥来什么人修…
皇六宰相传说
赞皇县是一个千年古县,在唐代赞皇李氏家族名人辈出,有“赞皇李半朝”之誉,最具代表意义的是赞皇六宰相,这六位宰相的家乡是赞皇历史文化名村许亭。据《赞皇县志》记载,公元前204年,汉淮阴侯韩信用兵井陉口,…
伦派地秧歌
伦宝善,1905年生人,卢龙县阎大岭店村人,自幼喜爱民间艺术,9岁开始就迷上了冀东秧歌,12岁随艺人下场表演,这一扭就是80年。从农村到城市、从关里到关外,无不留下他秧歌艺术的足迹。同时,他善于钻研,…
滦南秧歌
滦南民间秧歌注重塑造人物、善于表现故事情节,表演上诙谐幽默、节奏感强,是农村群众主要的文艺活动形式之一,是农村群众参与最多的文娱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影响至周边各…
滦州地秧歌
滦县地秧歌虽然与唐山、秦皇岛二市其他县区的秧歌同属冀东地秧歌的范畴,但是,不论从历史渊源还是从形式内容方面说,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文化特色。滦南秧歌为“扭秧歌”中速大慢板的扭功为上,以中场为主。近年来周…
李派太极拳
李派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1851---1917),原河北省武清县(今属天津市)人。一生酷爱武术事业,-精深,功力非凡而神奇,历任清醇王府武术教师,清宫武术总教师兼全军武术总教长。御称其技“盖世神功”、…
定州邢邑花会
邢邑镇位于定州城南35公里,是一个文化大镇,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全镇辖13个行政村,其中邢邑村有1万多人,邢邑花会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炮打五只船”节目最具地域性、艺术性、民间性,深受群众喜爱。…
东王庄飞叉
飞叉道具是有古代兵器钢叉演变而来。相传南朝少林寺禅宗初祖达摩为健身而使用兵器钢叉耍练,久之练出一些简单招式,后传于民间。到了唐朝,习者增多钢叉形状变小,表演花样更多,后多为帝王将飞叉表演引入宫廷表演。…
顺平地平跷
顺平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古城保定西郊,区位优势明显,京昆高速、京珠高速、保阜高速、107国道以及京广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发达,境内的伊祁山相传就是千古圣贤尧帝出生的地方,因而又被称为尧乡。“地平跷”产生于…
南王力村高跷会
廊坊市广阳区南王力登云老会,俗称“高跷会”,在集体演出时配以小车会、秧歌会、龙灯等活动,以高跷会为主要活动方式,配有会旗。早在清朝年间,京南高跷会在本村盛行,那时候没有具体的组织,只是几个年轻人会耍,…
剪纸(邯郸剪纸)
剪纸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民众那个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民间生活中,原是剪出花草鱼虫,作为绣花衣、枕头顶、都堵、鞋脸儿等的花样儿,既有实用价值,又能增加美感;贴在窗格、墙壁等处剪纸,主要是想美化房屋,营…
郭氏铁板浮雕
郭氏铁板浮雕制作技艺是利用各种锤、錾以及一套比较成熟的锻、錾技法,通过锻打、錾刻等手段,在一定厚度的铁板上,进行制作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的铁浮雕或铁器制品的一种技艺。19世纪初期,祖居山西浑源的郭天贵…
阴阳八盘掌
河北省雄县位于冀中平原,地势平坦,四季分明,是一座历史悠久、物阜境优的文明古城。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西倚“华北明珠”白洋淀,北靠中国小商品集散地白沟,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洋淀温泉城座落雄县,并与之构成…
走遍河北省
石家庄特产
邯郸特产
保定特产
沧州特产
唐山市特产
廊坊特产
邢台市特产
承德特产
张家口特产
衡水特产
秦皇岛特产
雄安新区特产
河北省美食小吃
河北省老字号
河北省民俗文化
河北省十大特产
河北省全部特产
河北省地理标志产品
河北省旅游景点
河北省十大景点
河北省地名网
河北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