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省特产
河北省民俗文化
石家庄评剧
评剧是我国近百年来成长较快、流布较广、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之一。源于河北省唐山地区,流行于河北、京、津及华北、东北各省。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初为私人班社,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几天后在军管会的…
赵县梅花调
梅花调俗称“鼓碰弦”,是流传在赵县一带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在农村一般是农闲时盛行或集市、庙会、打地摊说棚书,有的也到城市唱茶馆,大都是单口,只用一鼓、一个月牙板,乐队仅用三弦伴奏,唱词通俗易懂,唱腔音…
灵寿跑竹马
灵寿白马岗村的跑竹马创立于清朝末年,是流传于当地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距均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代代相传,延续至今。跑竹马的道具原料为竹篾子和糊窗户用的韧性很强的毛头纸,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竹马表演套路…
灵寿武凡同高跷马
武凡同高跷马是一种脚踩高跷,身系竹马、跷、马结合的民间舞蹈。发源并流传于灵寿县武凡同村。武凡同高跷马有着悠久的历史,表演形式独特,影响力大。武凡同高跷马产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由尹老美(生于1…
永清瑚琏店同乐圣会
永清县里澜城镇瑚琏店村,系洪武年间(约1380年)始建。瑚琏店同乐圣会的“大头和尚戏柳翠”俗称“大头会”,建清光绪初叶,于1886年根据民间故事创作并传承至今。从表演风格上看,瑚琏店同乐圣会的大头会由…
临漳李家庄高跷皇杠
李家庄属邯郸市临漳县临漳镇,位于临漳县城东区。人口2345人,因盛行皇杠而闻名县内外。李家村的皇杠起源于明朝末期崇祯年间,源于民间的求雨和祭祀龙王仪式。经过历年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高跷、皇杠、帏…
赞皇丝弦艺术
赞皇丝弦是石家庄中路丝弦的一个重要流派,她的唱腔高亢嘹亮、婉转悠长,具有浓厚的地方特征,经过封广亭和其弟子程永奇、吕国增、景荫楼的改造和发展,赞皇丝弦和老调娃娃腔的部分唱腔恰当柔和,形成了赞皇丝弦气势…
曲周柳子腔
曲周柳子腔是曲周县独具特色的民间戏曲,为侯村镇堤上村独有,这里是明朝万历年间户部尚书陈玉陛的故里。曲周柳子腔属弦索腔系,属柳腔的一个派别,伴奏所用的主要乐器高音四胡和中音四胡,伴奏时所形成的旋律一高一…
井陉晋剧
井陉晋剧流传于石家庄市的井陉县,井陉与山西接壤,该县是千年古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感恩文化之乡。故井陉人酷爱晋剧,十九世纪中叶,晋剧传入井陉,到二十世纪初,可谓“村村有戏楼,人人唱晋剧”,全县各村…
内邱神码
内邱汉初置中丘县,今称内邱县,位于河北邢台西北20公里。全县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内邱神码,俗称神灵码,作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以它的独特性、原始性誉为“中国木刻版画的活化石”。内邱境内存有不…
跑竹马
肥乡县高庄村位于县城西北两公里处,309国道依村而过,余公河曾流经村西,交通便利;该村历史悠久,明代建村,清末曾经出过秀才赵璧臣、武术名家宋老冒;民风淳朴,崇文尚武,才使得高庄跑竹马艺术绵延不绝、传承…
沧州武术(六合拳)
泊头市位于渤海之滨、武术之乡沧州南部。泊头-拳,自明朝万历末年一侠士张明授艺于泊头红星八里庄曹振朋,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继-拳武术大师曹振朋之后,传承至今已历九世。曾一度出现了“大刀王五”王正谊、“…
馆陶黑陶制作技艺
黑陶即黑色的陶器,最早出现于公元前2310—1810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民国十七年(1928年)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出土大量黑陶,从而掀开了中国“龙山文化”光彩的一页,即“黑陶文化”。馆陶地处黄河…
丰南篓子灯
篓子灯,又称“椅子灯”,流传在河北东部的丰南区、丰润区等环渤海地区。因面具是用鱼篓和太师椅制作,表演时面具内燃蜡烛而得名。其产生无文字可考。篓子灯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遗留在民间的傩舞,是河北东部一带驱鬼逐…
软秧歌
软秧歌流传于怀安县第六屯乡第九屯村及阳河岸,兴起于光绪年间,其表演艺术中揉进了晋、冀、蒙三省多种地方戏的特色,唱腔舒缓,特点较“软”,被认为不能敬神,当地艺人就把“秧歌”前加上一个“软”字,故称“软秧…
走遍河北省
石家庄特产
邯郸特产
保定特产
沧州特产
唐山市特产
廊坊特产
邢台市特产
承德特产
张家口特产
衡水特产
秦皇岛特产
雄安新区特产
河北省美食小吃
河北省老字号
河北省民俗文化
河北省十大特产
河北省全部特产
河北省地理标志产品
河北省旅游景点
河北省十大景点
河北省地名网
河北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