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特产
山西省民俗文化
传统民俗服饰制作技艺(万荣)
万荣婴幼儿民俗服饰制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晋南民间就沿俗有为婴儿过满月、过周岁、过生日讲究穿戴的习俗。婴幼儿穿戴亲朋好友送来的猫娃鞋、虎头鞋,戴狮子帽、猪娃帽等,可爱又吉祥,寄托了人们无病无…
交口刺绣
交口刺绣历史悠久,经历了从民间刺绣到贡奉宫廷,从个体作坊到规模集约化的发展过程,它融入传统刺绣的技法精华,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已形成一种构图雅致、绣工精细、针法多样、色彩富丽的工艺美术,对研究当地人类…
泥皮画
泥皮画是一种以泥为主要材料,拌以一定比例的麦秆、麦壳皮、棉絮、麻绳、头发等辅助材料,经过加水充分搅拌后,分不同层次附着在符合要求的硬质板材上,再经抹平、凉干、起稿、勾线、着色等步骤后而成型的一种传统画…
南安阳砂锅烧制技艺
南安阳位于阳城县县城以东获泽河中游西岸,背靠大红沟山,山间储藏着大量黑坩和红土,为砂锅烧铸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安阳砂锅的生产历史已无从查考,据老人回忆,远在明清时期,南安阳村就已生产砂锅,民国时期仅…
浑源砂器制作技艺
浑源下韩砂器制作,年代久远。据《浑源县志》记载,浑源砂器制作始于唐代,从宋代起当地就涌现出大批砂器工匠,到明清时期砂器制作已有着很高名气,并在民间广泛应用。清道光十五年(1835),时任河东河道总督的…
山西珐花器制作技艺
珐花原名“粉花”,又名“珐华”或“法花”,盛行于明代,常见器物有较大的瓶、罐、炉以及佛前供品等。山西曾是珐花陶器的主要产地,历史上蒲州、霍州、文水、平遥、阳城、介休、榆次、太原、朔州、代县、清源、临汾…
平遥彩塑
彩塑是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总称。平遥彩塑随着东汉时期佛教、道教等相关宗教的传入而产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
大同五音联弹会
大同市“五音联弹会”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我国最早的民间室内乐班社之一。据《大同府志》记载,明朝中叶,大同府守军沈军门、沈固组织民间音乐社团,融汇当时流行的主要音乐演出形式,可视为大同五音联弹的雏形。到…
青龙圪栏棒
青龙圪栏棒是沁水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和民国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青龙村交通闭塞,古代是兵匪必争之地,这一特殊地理环境是青龙圪栏棒这一民间文化遗产产生的主要历史原…
高平九莲灯
九连灯又称“跑灯”、“耍灯”、“花果灯”。流传在晋城、高平、沁水、陵川等县。高平县凤和村的九连灯是根据八洞神仙赴王母娘娘蟠桃盛会,孙悟空偷吃仙桃的神话故事编制而来。初时由8名男青年表演,各执桃花、石榴…
高镇子道情
高镇子道情高镇子村位于旧时怀仁高镇子海东边的梁地最高处。几百年前原来的村名叫镇海堡。村中原有一古刹名叫“龙泉寺”,《怀仁县志》中记载为“唐时所建”;唐代正是道教盛行,道歌创作繁荣时,是道情剧种的滥觞期…
耍孩儿
昭君和亲唱“耍孩儿”西汉竟宁元年,汉元帝与匈奴虎汉邪单于修好,把后宫明妃王嫱嫁与匈奴。王嫱,字昭君,因不愿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而被埋没在后宫的绝代佳人。她自愿出塞和亲,被传为千古佳话。传说,昭君在胡汉官…
转九曲
转九曲清代中期在交口境内的大麦郊、前后务城一带元宵节前后就流行一种串黄河(转九曲)的文娱活动。九曲即九曲黄河阵,就是用365根根插摆好弯弯曲曲的方阵。这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沿岸古代一种流传广泛而久远…
跑旱船
跑旱船民国年初,在双池一带流行,以后普及到各地。一般是女角扮演乘船者,由南角扮演摆渡船翁,在鼓乐的伴奏下,互相配合,边跑边唱。一般在场地表演和过街表演,行进中交换出各种动作和队形。旱船一般用木架柳条制…
芮城木偶戏
杖头木偶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手工操纵表演艺术,芮城当地称其为“肘猴”。旧时,芮城“肘猴”班社众多,清代道光年间,老艺人尚- 创立了杖头木偶“晋兴班”,至今已传承150余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过黄鹞子、张…
走遍山西省
临汾市特产
晋中市特产
运城市特产
大同市特产
忻州市特产
吕梁市特产
晋城市特产
长治市特产
太原市特产
朔州市特产
阳泉市特产
山西省美食小吃
山西省民俗文化
山西省十大特产
山西省全部特产
山西省地理标志产品
山西省旅游景点
山西省十大景点
山西省地名网
山西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