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特产
山西省民俗文化
北垣花鼓
北垣花鼓是流传于闻喜县凹底镇栗村(北垣是地域统称,由凹底、薛店、阳隅三个乡镇构成,位于闻喜北部)周边地域内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一般活跃于逢年过节、赶庙会、镇宅以及生日祝寿、婚宴、- 等节庆活动,春节和…
洪洞重八席制作
洪洞重八席历史源远流长,据传起源于先民祭祀人文始祖伏羲氏的民俗活动,后明代大移民又将重八席带到各地,当时的一曲民谣至今流传:“朱重八,朱重八,槐乡人在天涯,喜相逢,吃重八,百家姓里是一家。”故民间又将…
大树秧歌
大树秧歌流传于阳城县北留镇大树村,因明清时期村外有护城河围绕,亦称大水沟秧歌。据当地艺人口传,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大树秧歌就以民间说唱形式流传于本县境内和晋城一带,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大树秧歌在演出…
水船秧歌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汉族舞蹈形式,也是一种集体性民间广场歌舞艺术。秧歌舞起源于古代农业劳动,民众在田间辛苦插秧、耕耘间隙,敲锣打鼓,用来助兴,早在宋代就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
平遥弦子书
平遥弦子书,又名“平遥盲书”,俗称“瞎子说书”,流传于平遥及周边汾阳、孝义、介休、沁源等地,据《平遥县志》记载,弦子书起源于明末,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弦子书的演唱形式起初是单人坐唱,配有简单的弦…
平陆高调
平陆高调,原名“丝弦戏”,俗称“山窝子戏”,形成于清同治年间,起初流行于平陆县沙口、张峪一带,后渐扩展至夏县、芮城、临晋、运城及河南的陕县、灵宝和陕西的潼关、滑南等地,因其演奏时所用主奏乐器是四胡(四…
乐乐腔
乐乐腔俗称“家戏”、“土戏”、“闹戏”、“乐戏”,是流行于浮山、襄汾、翼城、曲沃和尧都区一带的地方小剧种,因常演喜剧、闹剧而得名。乐乐腔历史悠久,起初由民歌、器乐结合地摊说唱,明朝末年逐渐形成较为完备…
大涧道情
大涧道情是流行于山西灵丘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小剧种,它起源于繁峙境内,系唐代道教音乐的产物。清宣统二年(1910),灵丘县大涧村白永昌、吕作福、白永印、白家绪、张玉禄、刘周来、乔三、乔双锦八位村民拜…
永济飞狮
空中飞狮是在高于地面的平台或木桩上进行的狮舞表演,永济境内主要以栲栳镇南湖村和虞乡镇土乐村为代表,民众将南湖舞狮和土乐高杆狮虎统称为“永济空中飞狮”。南湖舞狮起源于清光绪末年的古蒲州,主要活动在永济一…
高平秧歌
高平秧歌渊源于山西省高平市东南乡,流行于高平全境及晋城、陵川等邻近县份。演唱时只有梆子击节、锣鼓伴奏,故又称“千板秧歌”。由坐摊说唱发展为一个独立剧种。演员行当齐全,板式有十字腔(三三四)、夹四腔(三…
兴县道情
山西兴县李家湾道情是晋西北地区道情艺术的代表,据《兴县志》(清光绪版)、《兴县文化志》记载,该剧种早在明代由陕西传入兴县李家湾、黑峪口等地,清乾隆以后,经不断创编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又吸收了当地民间…
石勒传说
石勒(274—333)字世龙,羯族,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县北)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史称后赵明帝,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奴隶皇帝。在位期间,石勒重视农业,劝课农桑,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尊崇儒教,整饬风俗,…
晋阳三三叉
耍叉,又名舞叉、飞叉等,是一种杂技表演艺术,常常作为民间社火的传统节目留存于各地。山西的民间耍叉内容相似,形式各异,主要分布于晋中、晋南部分县市。晋阳三三叉流布于太原市晋源区东城角村、西寨村、东庄营村…
土布制作技艺
运城市盐湖区位于山西南部,历史上曾经是山西乃至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传说黄帝战胜蚩尤后,带领大家发展生产,而衣冠之事便交给正妃嫘祖,之后即有了嫘祖养蚕缫丝,开创了我国纺织技艺的先河。元明之际,民…
新田手工粗布制作技艺
晋国古都侯马(古称新田),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最南端,汾河、浍河交汇处,是中华文明发源地,这里土壤肥沃,人杰地灵,商阜汇聚,历史上曾是晋南服装业繁荣发展的集中地。民国初年,当地的土布制作已成多元化,花色品…
走遍山西省
临汾市特产
晋中市特产
运城市特产
大同市特产
忻州市特产
吕梁市特产
晋城市特产
长治市特产
太原市特产
朔州市特产
阳泉市特产
山西省美食小吃
山西省民俗文化
山西省十大特产
山西省全部特产
山西省地理标志产品
山西省旅游景点
山西省十大景点
山西省地名网
山西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