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特产
山西省民俗文化
常青双人高跷
起源于民族图腾崇拜,汉魏时期称“跷技”,宋代叫“踏桥”,清代称“高跷”。灵石常青双人高跷是清末民初山东聊城移民到常青落户传入并盛行,由民间的节庆、聚会时人们自娱自乐逐渐演变而成。此表演项目为6人一组,…
寿阳竹马
寿阳大竹马是武术之乡平头镇郭家沟村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它起源于明清,集高跷、竹马、武打于一身。其内容最初表现的是关公和周仓的打斗场面,后来增加了《三英战吕布》、《虎牢关》等。过去它和当地平头沟北村的《…
阳城桑蚕习俗
阳城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位于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汇之处,森林茂密,水源充足,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和凉爽,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桑树生长。阳城蚕桑习俗源远流长,它发轫于西周,兴盛于唐宋,迄今已有5000…
上党乐户班社
长治古称上党,战国时期为韩国别都,秦、汉时置上党郡。上党者,“与天朋党也”。苏东坡诗云“上党从来天下脊”。这里东临太行,西屏太岳,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北扼幽燕,南瞰中原”,地理形势独特,向有“得上…
线腔
线腔,山西省芮城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线腔戏又称线谱戏,是山西省古老的传统戏曲曲种。最早出现于汉、唐,并且有较大发展,繁盛于宋,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朵鲜艳夺目…
晋北鼓吹
晋北鼓吹是流行于山西北部,盛行于忻州东部地区的民间吹打乐。2006年同时以“晋北鼓吹”入围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忻州八音”和“五台八大套”同根同源,是这种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2008年入…
晋阳花馍
造型独特,它是当地生日寿辰、婚丧嫁娶、祈祷祭奠等民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礼品,最具地域特色。制作花馍要挑选精细的小麦加工成粉,凭借灵巧的双手和丰富的想象力将面团制作成造型人物、走兽、花鸟、鱼虫等,上屉蒸制…
稷山高台花鼓
稷山高台花鼓源远流长。相传远古时代,圣人后稷于山西稷山教民稼樯,开启了华夏民族农耕文明,稷山先民以鼓乐祭拜由此而生。千百年来,人们沿用这一古老的方式,祈求五谷丰登。由传统稷山花鼓发展演变的稷山高台花鼓…
永乐桃木雕刻技艺
芮城县永乐镇桃木雕刻技艺源于道教,后传于民间,以家族作坊发展流传至今。芮城县位于九曲黄河秦、晋、豫三省交界处,永乐镇(原永乐宫旧址)“吕公祠”在县城西南20公里处,当地人笃信道教仙长吕洞宾故里出产的桃…
永济背冰
永济背冰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活动。发源并流传于永济市西南35公里处的长旺村,是一种仪仗队列式的原生态汉族民间舞蹈。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背冰俗称“亮膘”,是山西省永济市…
万荣花鼓
万荣花鼓是闹社火或者节庆日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一说起源于北魏,云冈石窟中有一尊胸戴花鼓翩翩起舞的石像为证;一说起源于宋代,起源于郑恩打瓜园的故事,花鼓亦仿郑之瓜形而做。万荣花鼓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低鼓…
烫烙画
在中国这片古老的东方文明沃土上,有一种经久不衰神奇画艺,它的名字叫做烫烙画。烫烙画,它以烙铁为笔,高温代墨,其色彩自然天成,古朴典雅。因其工具及材料的特殊性,所以制作工期十分冗长,一般需要数月时间方可…
双池高跷
民国35年(1946)前后活动于双池、回龙及温泉郭家掌一带。双池高跷活动大约始于清末民国初年。据了解,光绪年间,山东西部农民陆续逃荒迁移到山西,双池一带成了难民聚集地之一。难民把齐鲁大地各种文化娱乐和…
寿阳油柿子技艺
油柿子是山西省寿阳县独具风味的传统名吃,也是当地人民逢年过节、迎亲送友的必备佳品。相传寿阳县是老寿星的诞生地,据说寿星出生时身体羸弱不堪,因常年食用柿子身体日益强壮,得道成仙,飞升天界。后来,寿阳渐渐…
四眼井醋制作工艺
榆次张庆乡怀仁村老醋厂生产的“四眼井”陈醋是传统老字号品牌。醋坊创于明中后期,清道光年间立号名曰“钰泉庆”,历代相承,现为榆次怀仁醋厂。因怀仁地处平川,盛产优质高粱,加之当地水质清冽甘纯,故而酿出的醋…
走遍山西省
临汾市特产
晋中市特产
运城市特产
大同市特产
忻州市特产
吕梁市特产
晋城市特产
长治市特产
太原市特产
朔州市特产
阳泉市特产
山西省美食小吃
山西省民俗文化
山西省十大特产
山西省全部特产
山西省地理标志产品
山西省旅游景点
山西省十大景点
山西省地名网
山西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