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市特产
上海市民俗文化
石氏伤科疗法
石氏伤科疗法石氏伤科是我国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世家,19世纪70年代迁沪悬壶济世,至今已有近一百四十年历史。石氏伤科肇始于先祖石兰亭,奠基于石晓山、发展于石筱山、石幼山,拓展于石仰山、石印玉、石鉴玉等第四…
泗泾十锦细锣鼓
泗泾十锦细锣鼓是上海泗泾地区的吹打艺人们吸收了昆腔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不断打磨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汉族民间音乐,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
宣卷
在市郊农村,说起沪剧、越剧、淮剧,可谓无人不晓;倘若谈论宣卷,许多人就知之不多了。宣卷,顾名思义,即讲书的意思。它由一人主宣,二人帮衬,小乐队伴奏,其形式近似苏州评弹,又不尽相同,更具具特色。宣卷源于…
卖盐茶
民间舞蹈《卖盐茶》又名《挑盐篰》、《卖盐婆》、后又演变成《挑花篮》、《花篮舞》,后人有把花篮改成宫灯,又演变成《花灯舞》。民间舞蹈《卖盐茶》,诞生于元代至顺帝(1332——1333年)时,下沙盐场西鹤…
马陆篾竹编织技艺
马陆篾编竹器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为嘉定一宗特产工艺品。清末民国初,嘉定县城南门至石冈一带不少村民以竹编为业,世代相袭。城南的白墙、周家村、泥桥、棕坊桥、庙前等五个自然村,有142家农户…
青浦田山歌
田山歌唱腔最具个性特征的曲目、主要传唱区域为上海市青浦区今练塘、赵巷、金泽、商榻、朱家角等镇一带,同时衍生流传于松江、金山、奉贤等区,均系水稻耕作区域。外省传播区域为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等邻近地区。青浦…
棕榈叶编织
棕榈叶编织是民间流传的一项手工传统工艺,旧时许多民间艺人截取刚长成而尚未展开的嫩叶为原料,通常以一根叶茎为筋架,运用编扣、打结、互相穿插等工艺编制成青蛙、蜻蜓、蚱蜢等小动物,插在草把上在本市街头巷尾游…
精武体育
精武体育是一种民俗体育形态,它起源于强身健体的民族自尊,在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拥戴下,逐步升华为捍卫民族尊严的一种精神。在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各地精武门在抵御外来挑衅,抵制日益猖獗的鸦片等各方面发挥…
朵云轩木板水印技艺
“镂象于木,印之素纸”的传统木版水印艺术源于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唐代,木版水印技艺就已经相当成熟,从流传于世的中国唐代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制的《金刚…
法华牡丹嫁接技艺
法华牡丹嫁接技艺法华地区兴起于北宋开宝年间,李漎泾在其境内。公元970年在泾北建法华禅寺,香火鼎盛,商贾云集。明代在该区域发展为镇,因寺得名。法华镇距上海县城(今中华路、人民路环线内)不远,交通方便,…
钱币生产的手工雕刻技艺
手工雕刻技术在钱币生产中的应用几乎与钱币生产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钱币生产就使用手工雕刻技术雕刻泥范,即在泥上雕刻出一个钱币的形状,将金属溶液浇入其中,形成钱币。随着钱币铸造技术的发…
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
盘扣或称盘钮,是由手工将长长的硬条回旋盘绕成各种造型的,主要运用于传统中国服饰上固定衣襟或装饰的一种钮扣。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和生活积累而形成的民间手工艺品,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象牙篾丝编织工艺
象牙篾丝编织工艺起源于汉代,于清朝雍正年间失传,近两百年间由于工序的繁复及造价的昂贵,一直未再被采用,目前仅存的只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象牙席两件,被视为稀世珍宝,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海牙刻技术人员在…
耍石担石锁
耍石担石锁石担石锁是古时民间练习举重的器械,后发展为体育竞技项目。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闸北区的查瑞龙创造了一系列石担石锁项目的高难度动作,被誉为“东方大力士”。民国23年至民国35年间,查瑞龙曾率团5…
擦笔水彩年画技法
擦笔水彩年画技法19世纪70年代,上海一些报馆、彩票行、轮船公司便已开始向客户赠送或出售具有日历功能的广告画,这种广告画就被称作“月份牌”年画,又称为“擦笔水彩年画”。擦笔水彩画法在艺术手法上初以中国…
走遍上海市
黄浦区特产
浦东新区特产
静安区特产
青浦区特产
崇明特产
奉贤区特产
徐汇区特产
松江区特产
嘉定区特产
闵行区特产
金山区特产
宝山区特产
长宁区特产
杨浦区特产
虹口区特产
普陀区特产
上海市美食小吃
上海市老字号
上海市民俗文化
上海市十大特产
上海市全部特产
上海市地理标志产品
上海市旅游景点
上海市十大景点
上海市地名网
上海市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