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省特产
安徽省民俗文化
和县民歌
和县地处长江下游的马鞍山市沿江水网地区,与江苏南京、安徽芜湖接壤,区位优越。文化昌盛,民风淳朴,这里的民歌丰富多彩,流传广泛,久唱不衰。和县民歌,当追溯于三、四十万年前的“和县猿人”。先祖们围歼野兽的…
文王贡酒酿造技艺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位于安徽省临泉县文王集团生产的“文王贡酒”就是其中的一枝奇葩。文王贡酒传统酿酒技艺传承千余载,凝聚了中华民族研…
皖南皮影戏
皖南皮影戏起源于素有戏剧之乡的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是流行于宣城市1区1市5县及周边地区的地方戏剧种。它是400年前皖南发人瘟时,随湖北移民带入皖南与地方民间小调和花鼓戏合流演唱,吸收民间小调和花鼓戏的…
黄梅戏(省黄梅戏剧院)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主要流布于安徽省皖西南广大地区。清代末期,黄梅调与安庆市怀宁县等地区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皖剧”,这就是早期的黄梅…
和县羽毛画
羽毛画是在特定的介面(如纸)上,选取上等禽类羽毛,利用合成胶水手工粘贴而成。 唐初,和县民间艺人在准备霸王祠“三月三”庙会祭祀祭品时,将泥塑插上不同颜色的羽毛装饰,后清朝文人曾三尝试将羽毛拼贴在不同…
石斛泡制技艺
枫斗的出现已有200年以上的历史,实践证明,新鲜的石斛不能长久保存,而通过药工将新鲜石斛加工成枫斗以后,石斛就不易霉烂、虫蛀和变质。现如今加工枫斗的重点地区为安徽、浙江和云南等地。各地的加工方法有所不…
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潜山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770年的历史,是当地的土特名产。该纸因产生于汉代,又称为汉皮纸,主要产地在龙关、槎水、黄柏、官庄、后冲、毛尖山等地,年产量逾三百万刀,规格分“大…
天柱山瓜蒌籽制作技艺
潜山县是天柱山瓜蒌籽的发源地,产于潜山县的天柱山瓜蒌表面洁净、双边微凸、子粒饱满,长宽比为1.5~2.3。采用传统工艺加工后,粒籽均匀,入口咸(甜),破壳后子仁鲜美,润脆可口,香、咸(甜)纯正,具有该…
天柱山茶制作技艺
潜山县种茶历史悠久,茶叶生产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潜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1980年名茶创制起步,农业局成立名茶小组,安徽农学院茶叶系著名教授陈椽现场为潜山创造的名茶“天柱剑毫”定型命名,1985年“天…
王河舒席工艺
舒席古称“竹簟”是驰名中外的传统工艺品。王河盛产水竹,篾工巧匠甚多,自古有“竹席之乡”的美誉,潜山历史上称“舒州”,舒席因此而得名,又称竹席、凉席,是潜山县特有的竹编工艺制品,有近2000年生产历史。…
铜陵白姜制作技艺
“铜陵白姜”是铜陵的八宝之一,也是铜陵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近几年来,在铜陵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视和广大姜农、加工企业的努力下,基地规模年年扩大,白姜产量年年增加,加工后的白姜系列产品涌入上海、北京等各城…
花鼓灯艺术
潘集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艺术。花鼓灯,是播布于淮河流域四省二十多个县、市,以舞蹈为主要构成部分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有舞、有歌、有锣鼓等打击乐演奏、有情节简单的小戏。它是汉族人创造的最完…
张恒春中医药文化
张恒-号初创于1800年,1850年登陆于“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芜湖,建张恒-号,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盛时分号有十余家,代办点分设于云南、重庆、成都、武汉、上海等地,被民间誉为国药“三块半招牌”…
华佗夹脊穴灸法
华佗夹脊穴在针灸学中归属奇穴,因华佗首先发现,并付诸医疗实践而得名。华佗夹脊穴处在在督脉与膀胱经之间,分颈椎夹脊穴、胸椎夹脊穴、腰椎夹脊穴以及骶椎夹脊穴,合计56个穴位。夹脊穴处在重要的解剖位置,穴下…
余良卿鲫鱼膏药制作技艺
余良卿膏药原名“鲫鱼膏药”,自问世至今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疗效显著、价格价廉一直深受广大病患青睐。余良卿膏药的创始人余性庭,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开设余良卿号膏药店,以制售黑膏药见长,因膏药疗效…
走遍安徽省
黄山市特产
安庆市特产
宣城市特产
阜阳市特产
合肥市特产
滁州市特产
亳州市特产
池州市特产
六安市特产
马鞍山市特产
宿州市特产
芜湖市特产
淮南市特产
蚌埠市特产
淮北市特产
铜陵市特产
安徽省美食小吃
安徽省老字号
安徽省民俗文化
安徽省十大特产
安徽省全部特产
安徽省地理标志产品
安徽省旅游景点
安徽省十大景点
安徽省地名网
安徽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