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省特产
安徽省民俗文化
马氏社火
亳州马氏社火是典型的淮北地区乡风习俗,表演内容丰富,包括舞龙、舞狮、高跷大秧歌、担花挑、独杆轿、赶黑驴、撑旱船、推花车、老婆赶会等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这些节目分开可单独表演,合在一起就能成为一场大型的…
叶集木榨油技艺
叶集木榨麻油产于六安市叶集区,采用古老的木榨榨油技艺,选用品质优良的新鲜芝麻,利用古老的青檀木榨榨成麻油,其油口味好,品质上乘,味美醇香,可以保存三年之久都不会变质。叶集自明代开商立埠,就有木榨麻油的…
祁门蛇伤疗法
祁门蛇伤治疗始于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年间岁贡生滕殿重,其父乐善好施,因得一“蛇花子”传授治疗蛇伤“秘方”,闻名乡里,第七代传人滕国强,在援朝战争中因利用传统蛇伤技法与“蛇药丸”挽救了一位垂危的病人,后在…
游太阳习俗
“游太阳”是流传于祁门县东路金字牌洪村、石川、横联、莲花塘、社景(原蛇井)与黟县七都霭岗渔亭、南玛一带,以祭祀隋末英雄汪华的一项民俗表演活动。汪华是隋末绩溪登源人,因举兵保一方平安,被百姓追念,尊之为…
萧县伏羊宴习俗
在徐淮一带,以羊肉闻名遐迩的,当数萧县。萧县羊肉享有盛名已达300多年,主要因为萧县羊肉在烹调技术上具有独到之处,仅以烩汤而言,可称鲜美可口,别具风味;至于其它炖、烧、爆、炒等26种菜肴全部以羊肉及内…
大通鹊江龙舟赛
大通鹊江龙舟赛由来已久,最早是由抛棕入江悼念屈原的习俗演变而来的水上运动项目。龙舟分青、赤、乌、白、黄等颜色,均扎制龙头龙尾,各条龙的中轮或船艄均竖有龙旗,个别不加装饰的简称“赤膜龙”,后又发展有彩船…
泾县油布伞制作技艺
泾县国民油布伞厂位于安徽省泾县昌桥乡,当地山高林密,溪涧纵横,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美誉,以出产毛竹、宣纸、雨伞和茶叶闻名于世。泾县制伞历史悠久,据《泾县志》记载,明清时泾县伞业十分鼎盛,尤以孤峰…
姚翠荣闷酱制作技艺
闷酱生产技艺原产地位于皖南宣城市郎溪县姚村乡一带,这里气候温和、日照充分、雨水充沛,优越的地理环境为“闷酱”制作孕育了天然的酿造条件,同时出产闷酱制作所需的优质原辅材料,如黄豆、蚕豆、小麦及口味独特的…
淮南牛肉汤制作技艺
据传五代十国年间,赵匡胤据兵淮南八公山南塘地,反被兵困南塘。淮南老百姓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最后在头领的带领下,把自家耕牛纷纷宰杀掉,熬成大锅汤送进赵营,官兵喝后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攻破寿春城。后赵匡胤登…
断丝弦锣鼓
断丝弦锣鼓是流行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宿松县的一种民间音乐演奏形式,以打击乐为主,间以丝竹音乐伴奏,在宿松县流传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断丝弦锣鼓始于明代,专为民间婚、丧、喜庆以及过年、做清明、出庙会、灯会-…
颍州枕头馍制作技艺
枕头馍的历史十分悠久。相传宋金“顺昌(今阜阳)之战”期间,为支持宋军抗金,顺昌府百姓蒸制出形如枕头形状的大馍送至军营,宋军每人发一个,饿时削一片充饥,困时枕头而卧,“枕头馍”由此而来。颍州枕头馍系选用…
陡岗板龙灯
无为县陡岗板龙灯,是当地谢氏家族传承的传统民间灯会,间隔时间多则十几年,少则几年,由群众自发性组织筹款、捐物进行舞灯庆典。龙灯共19节,分首节、中节、尾节三大部分,灯体主要以木板底座,竹为骨架,白皮纸…
四季春传统小吃制作技艺
具有一百余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四季春”,位于芜湖市镜湖区境内的凤凰美食街上,它的传统系列小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芜湖人民的最爱。四季春的前身是诞生于20世纪初的芜湖张仁和面馆,1956年公私合营,四季春…
绩溪挞粿制作技艺
挞粿(音译方言:taguo),是“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绩溪县最古老、最具特色的传统食品之一,因使用场合不同而各有俗名:若作日常生活的食用品则统称“挞粿”。如是农人上山下田劳作所带的方便吃食则称…
一闻香糕点制作技艺
一闻香糕点创立于清代中晚期,最早是晋陕会馆(今亳州花戏楼)内商人听戏时所品尝的点心。经过几百年不断改进发展成了亳州市名闻遐迩的传统糕点小吃。一闻香糕点历代传承人一直在北城门旁的白布大街口开办“一闻香”…
走遍安徽省
黄山市特产
安庆市特产
宣城市特产
阜阳市特产
合肥市特产
滁州市特产
亳州市特产
池州市特产
六安市特产
马鞍山市特产
宿州市特产
芜湖市特产
淮南市特产
蚌埠市特产
淮北市特产
铜陵市特产
安徽省美食小吃
安徽省老字号
安徽省民俗文化
安徽省十大特产
安徽省全部特产
安徽省地理标志产品
安徽省旅游景点
安徽省十大景点
安徽省地名网
安徽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