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省特产
安徽省民俗文化
灵璧琴书
灵璧位于皖东北,是垓下古战场,汴河流经地,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乡,灵璧奇石、钟馗画、虞姬墓被称为奇、丑、美“灵璧三绝”。灵璧琴书就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成长的一支绚丽的民间艺术奇葩。灵璧琴书于清光绪年…
痘姆陶器烧制技艺
痘姆陶器是潜山县传统名牌产品之一,潜山痘姆陶器生产历史悠久,据薛家岗遗址考古发掘考证:痘姆制陶起源可追溯到6000多年前,通过一代代制陶艺人勤奋学习,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因此痘姆乡被称为“皖西南陶瓷之乡…
来安白曲
来安县“白曲”是稀有曲种。发源于来安县大英乡和文山乡一带,是流行于苏皖两省,来安、-、江浦三县的一种说唱艺术。白曲始于清末民初,历史悠久。白曲以曲调多样,曲目丰富而得名。民间艺人称它有百种曲调,百部曲…
萧县坠子
萧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自汉代至新中国建国初期均属徐州,1955年划归安徽省。自1914年萧县有了第一个坠子艺人到建国初,萧县艺人在演唱河南东路坠子的基础上,大量汲取了当地其…
萧县石刻艺术
萧县石刻艺术,始于汉代的画像石,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石刻取材于本县山中的青石,青石蕴藏丰富,质地细密,坚硬耐风化,宜于雕镂艺术品。西汉画像石,石面粗糙,多为平面阴线刻;东汉,随着画像内容的…
葫芦烙画
烙画也称烫画、火笔画等,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相传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朝遂又兴起。葫芦烙画是烙画艺术殿堂里的一朵奇葩,“葫芦”在中国民间被视为吉祥物广为流传,在吉祥物上赋诗作画,是人们喜闻…
观音豆腐制作技艺
观音豆腐,是采集皖南山区野生腐婢树叶,通过加工工艺提取果胶制作而成的一种绿色食品。宋元之交,战乱不断,又连年干旱,农民食不果腹,有人梦见观音菩萨指点,以此树叶榨汁凝固,即可充饥,于是产品问世,因其凝固…
顶谷大方制作技艺
大方茶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旧五代史》有“唐乾化元年(911)十二月,两浙进贡大方茶两万斤”的记载。弘治年间(1488-1500)徽州生产大方茶,明正德年间(1506-1521),飞布山上庵寺住持僧大方…
界首刺绣
界首刺绣是我国北方平针与布艺结合之绣品,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已形成特有的风格,技艺传承基本靠口传心授。绣品多次参加全国大展获得赞誉,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滁菊制作技艺
滁菊,俗称甘菊、白菊,在滁州已有上千年历史,原产滁州市南谯区大柳镇。光绪二十年出版的《滁州志》中写到:“甘菊产大柳者佳,味胜于杭州而不多得”(摘自《滁州志》2卷第7页)。解放后,中科院学部委员、著名中…
泗州戏(蚌埠市)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有传统大戏80多个,小戏和折戏60多种,代表剧…
桑皮纸制作技艺(岳西县)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汉代,潜山、岳西地区就生产皮纸,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当地的土特名产。该纸因产生于汉代,又称为汉皮纸。主要产地在龙关、槎水、黄柏、官庄,年产量逾300万刀。规格分“大汉、中…
琅琊山初九庙会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举办的琅琊山庙会是皖东地区历史悠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民间传统习俗活动。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传统庙会逐渐衍生和充实了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内容,成为人们游山赏景、商贾贸易、信息…
展沟“九曲黄河灯阵”
九曲黄河灯阵,是利辛县展沟镇久负盛名的独特民间艺术奇葩,也是该地区流传了几百年而形成的文化遗产。九曲黄河灯阵源于《封神榜》赵公明困姜之牙所布的九曲黄河阵,是指九宫套八卦,灯阵指的是一年365天,用36…
抬阁(隆阜抬阁)
隆阜抬阁是屯溪人民具有民间特色的舞蹈,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徽商鼎盛,民俗活动分外热闹,徽州百姓为活跃大小节日气氛,隆阜抬阁应运而生。古徽州的地方戏曲徽剧历史悠久…
走遍安徽省
黄山市特产
安庆市特产
宣城市特产
阜阳市特产
合肥市特产
滁州市特产
亳州市特产
池州市特产
六安市特产
马鞍山市特产
宿州市特产
芜湖市特产
淮南市特产
蚌埠市特产
淮北市特产
铜陵市特产
安徽省美食小吃
安徽省老字号
安徽省民俗文化
安徽省十大特产
安徽省全部特产
安徽省地理标志产品
安徽省旅游景点
安徽省十大景点
安徽省地名网
安徽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