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省特产
安徽省民俗文化
民间扎彩(合肥市包河区)
民间扎彩工艺起源于盛唐,昌盛于北宋年间,千百年来,以它特有的乡土特色和时代特征在社会中广泛流传。每逢“春节”,农历“十五”、“二月二”、“六月六”等传统节日,各地都有扎彩办灯会的习俗,以喜悦的心情庆丰…
徽州板凳龙(黄山市徽州区)
板凳龙最初起源于宋代,属徽州民间舞蹈中鼓乐之舞,徽州各地农村均有留存,范围之广延伸至江淮之间,现遗存的典型板凳龙表演村落在徽州区潜口镇范围之内。板凳龙是一种流传于徽州各地的民间舞蹈,除龙头龙尾由竹篾纸…
天官画
天长“天官画”起源于17世纪60年代,距今已有340多年历史。三百四十多年来,天长“天官画”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传承,相继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程式和风格,具有自已独有的特点。天官画,画材…
杨氏微雕
微雕也称牙雕、微刻,是一门以刀代笔,以“微”为特征,以“精”为标准,集“书法、绘画、篆刻、色彩”众家之长于一体的综合艺术,集“书、画、雕”三妙而相映成趣。蚌埠位于安徽省北部。蚌埠双敦文化,出土的陶器有…
繁昌县中分村徐姓祭祖习俗
徐姓始居中分,约在明永乐年后(1424年后),至今已六百余年。今该村仍遗存有明代徐姓中分始祖徐鉴墓(石穴一棺)、其妻吴老孺人墓,其两子徐环、徐瓘及子墓、宗亲合穴、夫妇合葬、嫡亲同地等不同类别墓群,约有…
抬阁(湖村抬阁)
农历闰年二月二十九至三月二日湖村举行“观音会”。二十九日上午村中组成浩大的迎神队伍去村外三里的三面亭迎接从歙县小南海请来的观音菩萨神灵,谓“接观音”。抬阁是迎神仪仗队中最突出的亮点,最为吸引观众。抬阁…
界首扁担戏
界首市扁担戏俗称“小桃子”,又名猴头人子,一台戏,独腿戏。其流行区域主要在界首市芦村镇小徐村,小徐村位于芦村镇东北部,东与太和县接壤,北依河南郸城县,是一个偏远乡村,交通不便,群众生活穷困,为了生计,…
徽州根雕
徽州根雕的发源地在黄山市,其历史悠久,造型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黄山市地处北亚热带,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适合多种林木的生长,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徽州根雕艺术提供了创作的基础。…
张一帖内科疗法
在新安医学的世医“家族链”中,以内科为主的“张一帖”家族被认为是历史最悠久、当代影响最大的家族之一。从明朝嘉靖年间“张一帖”得名算起,代代为医,传承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张一帖”以其辨证准,剂大…
宣酒纪氏古法酿造技艺
“宣酒”酿造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史书载:大唐天宝年间,宣城盛烧酿之风,尤以纪叟善酿。唐天宝至上元年间(753—762),诗仙李白七游敬亭山,每次必至纪叟家中酣饮纪叟美酒,皆惊羡称绝,遂赠名曰:“…
小调胡琴书
舒城盲艺人陈玉清师从杨金华学会许多小调,又从四弦书艺人刘应才、李文全唱腔及舒城民歌中汲取营养,遂自辟蹊径用小调演唱故事。因演唱形式一直是一人自拉胡琴自演唱,故当地群众称之为“胡琴书”。为与四弦书相区别…
徽州板凳龙(黄山市休宁县)
板凳龙最初起源于宋代,属徽州民间舞蹈中鼓乐之舞,徽州各地农村均有留存,范围之广延伸至江淮之间,现遗存的典型板凳龙表演村落在徽州区潜口镇范围之内。板凳龙是一种流传于徽州各地的民间舞蹈,除龙头龙尾由竹篾纸…
马派皮影戏
马派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着音乐和唱腔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民初,由皖北老艺人马信昌承创,以家族传承的方式继承,至今已有130年历史。马家皮影表演形式为男女挑竿合作…
太和武当太极拳
太和武当太极拳是一支直接承传于道门古老的太极拳门派,其拳理拳法、功理-与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有很大差别,由于道门秘传的原因,在传代上有的严格规定,一甲子为一代,一代传二不传三,故在民间所传极少,频临失传…
赶黑驴
赶黑驴是在利辛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舞蹈,其表现形式为舞者足踩高跷,身负一以竹木为骨架以黑布蒙皮的黑驴道具翩翩起舞,后跟两至三个后生手执皮鞭,挥的皮鞭价响,做赶驴状,其舞姿热情奔放、其动作激烈夸张,表…
走遍安徽省
黄山市特产
安庆市特产
宣城市特产
阜阳市特产
合肥市特产
滁州市特产
亳州市特产
池州市特产
六安市特产
马鞍山市特产
宿州市特产
芜湖市特产
淮南市特产
蚌埠市特产
淮北市特产
铜陵市特产
安徽省美食小吃
安徽省老字号
安徽省民俗文化
安徽省十大特产
安徽省全部特产
安徽省地理标志产品
安徽省旅游景点
安徽省十大景点
安徽省地名网
安徽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