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省特产
安徽省民俗文化
吴鲁衡日晷制作技艺
日规又称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诞生于六千年前的巴比伦王国。中国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74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赤道日晷的明…
罗汉除柳
罗汉除柳俗称赶柳,是一种带有剧情表演的民间舞蹈,相传在清末前就流传于安徽省太湖县大别山区望天乡及湖北英山一带,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民和农村手工业者。罗汉除柳的故事情节是千年古柳成精,化成美女,缠住货郎,妄…
阜南红灯舞
红灯舞在阜南流行已久,据老艺人代代相传,红灯艺人贡唐王为师祖,相传当年唐王李世民前线惨败,退守谷河南岸的项延城,采纳了谋士的意见,利用当地玩灯的习俗,和大臣们换上百姓的服装,由唐王扮演红灯的伞把,大臣…
休宁得胜鼓
得胜鼓又称仗鼓,在民间,仗鼓被视为神祉,平时不得轻易擂响,只有在祭神、祀祖、庙会等隆重庄严的场合方能组织队伍演奏。休宁的得胜鼓多在农历七月二十四庙会上演奏,祭奉的是唐代大将军张巡。传说公元七世纪初(隋…
雉山凤舞
黟县卢村自古兴办“龙灯会”,卢氏宗族视龙灯会为一年一度的重大盛典,每逢正月十五日,全村男女老幼,倾巢出动,附近十里八乡,亦赶来观看。卢村凤舞表演时,凤的数目有12只,代表卢村最初的12户房头;凤的大小…
楼西回民锣鼓
凤阳楼西回民锣鼓历史悠久,早在清初时期就在凤阳流传,是从凤阳锣鼓中脱胎出的民间打击乐。演奏班子人员可多可少,一般在10—20人左右。打击乐器主要是鼓、大锣、大镲、小镲、小锣等;旧时还配一只五六尺长,形…
张氏大洪拳
张氏大洪拳是集内外家与一体的一个拳术门派,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演练时扎实稳慢,发力配合呼吸,以气催力。步型主要有丁弓步、丁云步、弓步三种,步法以蛙行步为主,腿多铲、缠,手型多为鸡爪掌,手法要求:出拳以…
夏派唢呐
夏派唢呐源于苏北,盛传于苏、鲁、豫、皖的交界地区,在淮北、宿州、永城、徐州等县市最为流行。夏派唢呐风格独特,具有高亢、棉柔、欢快、悲愤、经渭分明等特点,在器具应用方面,注重多种器具的交替使用,促成音韵…
临涣唢呐
皖北南派临涣唢呐诞生于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这里历史名人荟萃,民间文化资源丰富。临涣唢呐自清朝中期就初具雏形,演奏形式为一人吹奏,加一笙和一小釵伴奏。临涣唢呐的哨片宽大且厚,呈布袋状,这种哨片在演奏乐曲…
官港民歌
官港民歌是当地山民自编自唱的民歌小调,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是当地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作出的一种表达劳动、爱情、民俗风情的传统音乐文化。官港民歌大致可分为传统民俗山歌和新编民歌两大类。传统民俗山歌,…
九华民歌(青阳县)
青阳县位于长江南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音乐在青阳源远流长,西边以九华民歌为最出色,东边有秧歌、旱船歌、门歌、牧牛对歌等,北边是圩区,人们常唱拉网调、背纤调,南边因建石桥和宗祠有抬重歌、打夯歌…
九华民歌(九华山风景区)
九华民歌,又称“九华山歌”,也称青阳民歌,广泛流传于九华山地区,包括青阳县的庙前、杜村、南阳,贵池县的刘街、梅街一带,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集体创作、抒发情感、表达心愿的一种民间演唱形式,极具地…
石台民歌
石台民歌指石台当地民间艺人自编自唱的一种民间歌曲。明代时,石台一带传唱民歌成风,民国前后,当地演唱艺人多达上百,民歌也多达上千首,曾出现“户户都有民歌手”的盛况。石台民歌种类繁多,包含山歌、小调、大五…
杜村十番锣鼓
十番锣鼓,是徽文化和九华山佛教文化交汇产生的民间音乐形式,杜村十番锣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乐手均为当地农民。十番锣鼓最有特点是打击乐部分,体现乐器的分工和乐手的高度技巧,“十番锣鼓”虽然基本上…
临泉杂技
临泉杂技诞生于西周,盛行于汉代,在明朝时期就有了影响深远的杂技班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几年,临泉杂技有了很大的发展,民间杂技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发展,纷纷到全国各地巡演。在1986年安徽省…
走遍安徽省
黄山市特产
安庆市特产
宣城市特产
阜阳市特产
合肥市特产
滁州市特产
亳州市特产
池州市特产
六安市特产
马鞍山市特产
宿州市特产
芜湖市特产
淮南市特产
蚌埠市特产
淮北市特产
铜陵市特产
安徽省美食小吃
安徽省老字号
安徽省民俗文化
安徽省十大特产
安徽省全部特产
安徽省地理标志产品
安徽省旅游景点
安徽省十大景点
安徽省地名网
安徽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