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省特产
安徽省民俗文化
皖南竹刻
竹简雕刻,是在竹片制品上雕刻人物、动植物、图案、文字的一种传统艺术,主要在江南地区流行。清代同治年间,一批浙江人移民广德,将竹简雕刻带到了广德,在广德已有150余年的传承历史,目前广德有一大批从事竹简…
韩氏阴阳双合拳
相传阴阳双合拳为元末明初时期著名武术家杨艺所创,他少时习武,精通少林武当各家功夫。至晚年他结合内外家功夫之长,巧妙结合中医经络学与脏腑的连带表里关系,运用肢体运动的牵拉拽引敲击振穴的手法,疏通阴阳八脉…
徽州沉香雕刻
安徽沉香文化有三大支柱:以徽雕技艺为基础的香雕、以佛教道教为基础的香艺、以安徽民俗元素为基础的香论。随着沉香文化的日渐繁盛,安徽境内沉香文化逐步向北扩展,九华山、齐云山佛道两教广泛使用沉香,极大地推动…
浅绛彩瓷画
浅绛彩瓷画是以中国传统书画技法在瓷器上创作书画,集诗、书、画、印、瓷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一种艺术样式。据史料记载,晚清同治年间,一些安徽籍画家到景德镇进行瓷画创作,通过与景德镇本地瓷界人士交流合作,将传…
溪口堆木画
堆木画溪口堆木画早在300年前由皖南泾县的汤氏家族所开创,当前主要分布在宣城市所属的1区1市5县,并辐射邻近的歙县、休宁、黟县、屯溪、太平、苏南、浙北、上海、合肥等地。溪口堆木画在借鉴、揉合徽州三雕、…
庐州核雕
庐州地区自古有雕刻核雕用于“辟邪”的民俗,清末民初核雕艺人又创造出全国独有的“剔雕”技艺以及山核桃镂空技艺,使得庐州核雕已经从简单的民风民俗上升为雕刻艺术。庐州核雕中的“剔雕”是一种能够直接表达中国传…
淮南紫金印雕刻
紫金印是以淮南特有的“紫金石”为原料,利用传统紫金印制作工艺制作出的印玺。适合制做紫金印的紫金印石资源主要产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所辖的望峰岗罗山、卧龙山(古紫金山)一带,约有五种色彩,七种石品,其石质颗粒…
南谯二郎庙会
南谯区腰铺镇二郞庙会历史悠久,传说自唐宋时期就有这项民俗活动,据史料记载,二郎庙会在清末为鼎盛时期,会期为每年农历二月初三至初四,尤以初四这天为最盛,四方群众赶赴腰铺,进香结缘,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黟县傩舞
皖南黟县建制于秦,古时为山越族人聚居之地,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傩舞便是其中之一。黟县傩舞原是黟县城隍庙会中一种扬善惩恶、祈保平安的民俗活…
巢湖树雕画
巢湖树雕画是以树皮、树心、树根为原材料,以独特的民间手工传统技艺制作,成为江淮地区独具特色一个民间传统美术品种。传承人尹修平自幼跟随父辈学习美术技巧,秉承前辈民间工艺师们的艺德,后潜心研究树雕画的制作…
利辛面塑
旧时民间为图喜庆,用面捏制一些人物、动物,点上颜色,后来逐渐演变成面塑艺术,在各地分布十分广泛。杨氏面塑主要流传于利辛县西南部永兴、王人镇一带,至今已延续一百多年。第三代传人杨文挺过去吹着面捏制的唢呐…
商派面塑
商派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一种用面粉加彩以后捏塑成各种人物、动物等形态的民间手工艺,形成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作品来源广泛、丰富多彩、独具风格。商派面塑具有淮北地方性特色,大多数作品反映的都是淮北民间…
墨模雕刻
徽墨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品,也是我国悠久古代文明的一种象征,墨模雕刻技艺又使墨品本身的文化价值得到升华,由墨模作为外表装饰是由汉、唐开始,至明清时到达顶峰。随着历史的变迁,造墨技术逐渐集…
石弓石雕
石弓石雕历史悠久,是在农耕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民间石雕艺术,是民间审美情趣的产物,是中国众多古老民间石雕艺术中的一个传统品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石弓石雕主要以石弓山石为原材料,石弓山石为…
高峰唐氏竹篮编织技艺
高峰唐氏竹篮编织技艺是自清代同治年间(1864年),随唐氏先祖(唐忠候、唐世荣)从浙江绍兴稽东镇移民到广德县东亭乡高峰村而来的一门传统竹篮编织技艺,由于其编织的竹篮品种多样、编织花色新奇,很快在当地产…
走遍安徽省
黄山市特产
安庆市特产
宣城市特产
阜阳市特产
合肥市特产
滁州市特产
亳州市特产
池州市特产
六安市特产
马鞍山市特产
宿州市特产
芜湖市特产
淮南市特产
蚌埠市特产
淮北市特产
铜陵市特产
安徽省美食小吃
安徽省老字号
安徽省民俗文化
安徽省十大特产
安徽省全部特产
安徽省地理标志产品
安徽省旅游景点
安徽省十大景点
安徽省地名网
安徽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