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省特产
安徽省民俗文化
野鸡坞外科
野鸡坞外科,歙县南乡人方国梁所创,因其祖居地名“野鸡坞”,俗称“野鸡坞外科”。自清代乾隆1765年间得名算起,代代为医,传承至今有10代传人,二百多年历史。野鸡坞外科对发背、腰疽、五肿伤寒、乳疽、疔疮…
安茶制作技艺
安茶为中国历史传统工艺名茶,创于1725年前后,内销两广,外销东南亚,是介于红茶、绿茶之间半发酵的紧压茶,民间又称“软枝茶”,在全国乃至全球“一枝独秀”,明永乐《祁阊志》已有记载。安茶产于安徽省祁门县…
醉三秋酒传统酿造技艺
金种子集团出品的醉三秋酒是阜阳特产,其酿造技艺发端于魏晋之时,至宋元时代,其发酵制曲工艺开始与蒸馏技术相结合,自明清至民国时期日臻完善,并成熟定型,建国后得到保护和发扬,形成了“一控三清一配”(控浆减…
明德折扇制作技艺
扇子源于中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三千年渊源流长的制扇业,使扇文化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历来被誉为“制扇…
三河羽扇制作技艺
三河镇历史悠久,羽毛资源丰富,自春秋时就有制作羽扇工艺。据《唐书》记载,“其扇风缓而凉、病弱者用之,亦不伤风感冒,孕妇尤为适宜。”三河羽扇制作是以禽鸟的羽毛作原材料,按照羽毛的自然花纹特征,精心整理分…
全椒民歌
全椒自古以来,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千百年来以口头形式不断地创作、修改、流传着大量的他们的心声——全椒民歌。全椒民歌一般以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为多,口耳相…
六安灯歌
自唐宋以来,六安南乡的广大先民,每逢农历的正月十五至二月二,玩花灯、唱灯歌,通宵达旦,一直流传至今。灯歌的表演形式有:狮灯、船灯、车灯、驴灯、五马破槽灯、大头娃娃灯、挑花篮等等。它的最大特色(也是与北…
宿松民歌
宿松民歌是流传在安徽省宿松县境内民间歌曲的总称。它语言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是宿松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流传至今的集体抒情诗。宿松古称松兹候国,建县于西汉高后年间,至今已…
广德民歌
广德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八县(市)交界处,人口51.5万。广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东汉建安初置广德县,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上先后归属吴、越、楚国,分别受到中原文化、徽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多…
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
老祖心意-八法拳又称水拳,为亳州人陈抟(871-989)所创,距今流传已逾千年,因陈抟曾受封华山,故在亳州以外流传时名为华岳-八法。该拳内涵丰富,-独特,拳势运行如水势翻滚,内劲如海纳百川,以整劲为核…
铜陵凤丹制作技艺
铜陵县顺安镇凤凰山地区是铜陵县凤丹的原产地,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凤凰山药用牡丹的生产已经有了一定规模“铜凤牌”凤丹皮多次获省优质名牌农产品称号。铜陵县顺安镇(原新桥镇)凤凰山被国家农业部授…
绩溪徽州三雕
一、项目的基本情况。徽州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今天,我们漫步在绩溪县山村之中,随处可见的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庙宇、古桥梁、古墓等建筑上无不镶嵌着精美的三雕珍品,最常见的有漏窗、梁枋、斗拱、雀替…
砀山毛笔制作技艺
中国毛笔制作工艺的历史久长悠远,是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居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首。书法家周汝昌在其《永字八法》中对毛笔评价极高:“没有毛笔,莫说绘画,就连汉字也绝对不会发展进化成…
旌德漆画
旌德漆画,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徽州民间风格。它起源于旌德民间,流传至旌德及邻县绩溪、太平的周边地区。它传承了传统的中国绘画技艺,以线为主,骨法用笔,重审美程式造型,“师造化”、“以形写神,神形兼备”的…
徽州武术
中国武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流派众多。它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成为华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体育的明珠,已经成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徽州武术结合了中…
走遍安徽省
黄山市特产
安庆市特产
宣城市特产
阜阳市特产
合肥市特产
滁州市特产
亳州市特产
池州市特产
六安市特产
马鞍山市特产
宿州市特产
芜湖市特产
淮南市特产
蚌埠市特产
淮北市特产
铜陵市特产
安徽省美食小吃
安徽省老字号
安徽省民俗文化
安徽省十大特产
安徽省全部特产
安徽省地理标志产品
安徽省旅游景点
安徽省十大景点
安徽省地名网
安徽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