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西省特产
江西省民俗文化
乐安蛋雕
乐安蛋雕(第四批省级)乐安蛋雕是本土的一项优秀民间传统美术,它起源于明清时期民间送“彩蛋”习俗。在民间,每逢端午节或嫁娶添丁的喜事,亲朋好友、邻里之间都要送”红蛋”,寓意“喜事同享、圆圆满满”。后来,…
南昌瓷板画像
南昌瓷板画是在中国传统绘画、陶瓷彩绘和西方摄影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绘画艺术与烧瓷工艺巧妙结合的一种民间艺术。主要流传在南昌、景德镇、九江等地。清末至民国,随着西方摄影技术的流入,“珠山八友”之一的邓…
万年稻米习俗
稻米习俗(第四批国家级)万年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乐安河下游,鄱阳湖东南岸,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区。当万年仙人洞的原始先人移植下第一棵水稻时,华夏原始的农耕文化--稻作文化从此开始。一万多年前,原始先民就过…
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婺源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茶叶产地依山傍水,滩环深溪,壁生云海的优越自然环境,湿润肥厚的土地,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公元760年前后,茶圣陆羽论述茶叶出产地时,称“歙州茶生婺源山谷”,表明婺源当时已是歙州的…
萍乡传统烟花制作技艺
萍乡上栗是中国烟花爆竹的发祥地。当地烟花爆竹生产历史悠久,烟花爆竹的发明者李畋便为上栗人。据《唐史》记载:“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据说他曾用自己…
赣剧
赣剧,古典戏曲剧种。起源于赣东北地区。清初,以弋阳高腔为班底,先后融进乱弹腔、昆腔组成三合班。流行于饶河流域的叫饶河班,形成于信河流域的称广信班,外省人统称它为江西班,1950年汇合于省会南昌,定名为…
临川火老虎灯
临川火老虎灯(第三批省级)临川火老虎灯是流行于江西省临川区腾桥镇、荣山镇、东馆乡及莲沅乡一带的民间灯彩。在众多的灯彩中,这种形式极为罕见,给人耳目一新、独特别致之感。临川火老虎灯是腾桥罗姓族人一少年罗…
文天祥故事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宋瑞,号文山,今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文家村人,南宋民族英雄,以忠烈名传后世。他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13世纪初,蒙古族在中国北方强大起来,建立了蒙古汗国。从…
抚州采茶戏
抚州采茶戏,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明末,赣东茶灯传入抚州地区的东乡、进贤两县,与花鼓、马灯融合,清代《东乡县志》记载:“元宵……好事者或伴龙灯马灯桥灯诸名目,杂以秧歌采茶,遍行进村,索茶果食,正月尽乃…
西河戏
西河戏,又名弹腔大戏,古典戏曲剧种。赣江下游分东西两河,西河流域直辖星子、德安、永修、九江等县,此处曾是明代弋阳腔和青阳腔的流行之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一批专唱弹腔的戏班从南昌传出,…
鄱阳脱胎漆器制作工艺
鄱阳,自古即有“舟车四达,重贾辐辏”之名,手工业向来发达。该地的脱胎漆器制作已风行达千年之久。据专家考证,鄱阳脱胎漆器起于先秦,经历代传承,到晚清又有飞跃。那时的鄱阳到处遍布髹漆技艺工匠及作坊,仅鄱阳…
永修吴城排工号子
永修吴城排工号子(第二批省级)吴城排工号子产生于扎排、放排的全过程,直接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种来自于原始的声乐。不同的劳动,有不同节奏的号子。大体按工序可分为扎排、捞排、倒梁、扛排、拉排、传缆、绞车…
东河戏
东河戏(第四批国家级)东河戏,发源于江西赣江源头章、贡二水交汇处的赣县东河流域,故而得名。大约于明代中叶,赣东北的弋阳腔传至赣南农村,出现清唱弋阳腔高腔的坐堂班。清初产生了演弋阳腔连台大戏为主的高腔玉…
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
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第四批国家级)赣南客家围屋是整个客家民居的母体,而龙南至今保存着的376座形态各异的客家围屋最具代表性,其数量之多、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被称作是客家特色民居文化的代表。尤其是,龙…
永修丫丫戏
永修丫丫戏(第四批国家级)丫丫戏,江西新近发现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长期来湮没于赣北古城永修县的农村里。没有职业班社,没有专业演员,家家有抄本,人人会演唱,逢年过节,锣鼓一响,三五农民合聚一起便能扮出一…
走遍江西省
赣州市特产
宜春市特产
吉安市特产
上饶市特产
九江特产
抚州市特产
南昌市特产
景德镇特产
萍乡市特产
新余特产
鹰潭特产
江西省美食小吃
江西省民俗文化
江西省十大特产
江西省全部特产
江西省地理标志产品
江西省旅游景点
江西省十大景点
江西省地名网
江西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