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省特产
山东省民俗文化
小鼓
小鼓亦名“鼓儿词”、“木皮子”。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邹县石元郎创立“石门”,已传10代,约有200年的历史。流传于鲁南邹、滕、峄等县农村及枣庄市区。原系看唱本,击小皮鼓演唱。唱词为诗赞体10字句,间有…
山东柳琴
源出花鼓,清末产生于临沂、枣庄一带。早期为坐唱“盘凳子”演出形式,后发展演变为山东柳琴戏,长期以来,两种形式并存。曲调流畅活泼,节奏明快,并有多种花腔,尤以尾音翻高八度的“冒调”深受群众喜爱,谓之“拉…
山东评书
山东评书源于讲故事,相对唱词而言,又称“评词”。演唱者只用折扇一把,醒木一方,讲今论古,敷衍故事,夹评夹议,情趣横生,演出形式极为方便。传统书目有《说唐》、《说岳》、《杨家将》、《呼家将》等袍带书;《…
谷山调
原名“唱三弦”,均为盲艺人演唱,系济宁三弦平调传至阳谷的一个分支。因该形式流行于阳谷县境内谷山一带,定名“谷山调”。传统演出方式,亦是盲艺人自弹三弦,腿上绑节子击节演唱。唱腔为六声徵调式,始终为1/4…
南城调
是与三弦平调有密切血缘关系的一个曲种。约在1920年前后,原唱盲人调的桑运昌,结合由高唐传来的时调(又名“丝调”)创出新腔,名“如意调”,流行于茌平北乡。后经城关夏亮修继续加工,成为目前曲调。因为在茌…
山东清音
又名“平调三弦”、“平调清腔”,为山东稀有曲种之一。清末,由青州武大锣传至济南,再由其徒梨花传至济宁,授徒程四妮,四妮再传王凤玉、王凤仙,后分别传至曹州、濮阳。1900年左右,徐州曾有演出。后因其曲调…
苍山民歌
苍山县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苍山县志》记载,在苍山流传较为广泛的传统民歌59首,新民歌17首,儿歌9首。苍山民歌和其他地方的民歌相比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苍山“土话”歌里唱,苍山人问对方吃饭没有…
王皮戏
东阿“下码头王皮戏”,是植根于东阿县牛角店下码头村,流行于东阿、平阴、冠县、茌平等地的民间戏剧,为境内所独有。该剧主要描写了元宵灯节,王皮与十八个老婆上街观灯的情景。由于十八个老婆都极不满自己的婚姻,…
章丘扁鼓
章丘扁鼓的起源,史料上没有记载,关于它的出处,众说纷纭。据相公镇巡检村老民间艺人姜兆金等人讲,相传扁鼓最早是由先民们从山西带过来的,在济南已流传六百多年。扁鼓乐队的规模,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三种,各…
商河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济南商河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每年的元宵节,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动的0日。商河人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年复一年,世代相续,血汗滋润了土地,劳动改变…
临清琴曲
琴曲,也叫“临清小调”,是临清的一种传统小调。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建国后由省和县文化部门对小调讲行挖掘整理,并改名为“琴曲”。建国后,琴曲发展很快。1958年中央民族乐团曾来临清,搜集了大量的琴曲资…
花鞭鼓舞
花鞭鼓舞流传于山东商河一带,是旧社会穷艺人乞讨卖艺的工具,据老艺人王厚风、王安奎、张凤云等口述;光绪二十九年间,当地以卖唱为生的王立礼、王文义两兄弟在北京卖艺时拜流荡在京的艺人李桂珍、李明雄兄弟为师,…
逛街灯
逛荡灯是流传于新泰市谷里的民间艺术形式。为祁福纳祥,祈求国泰民安,群众创造了逛荡灯形象,最早的记录始见于隋,唐时期。逛荡灯为一文官形象,以大双罐,罗汉椅为主要材料制成,外着青色长袍,通高3米有余,活灵…
绣球灯舞
绣球灯舞,这种民间舞蹈艺术,出现于全国不少地区,而齐河县祝阿镇官庄绣球灯舞却以其独特的造型、高难的技艺独步于民间舞坛,声震一方。追寻它的足迹,官庄绣球灯舞可谓是源远流长。相传,在三百多年前,劳动人民在…
抬花杠
抬花杠又称花杠舞,据当地民间艺人讲,是由明弘治年间,人们抬着花篮去祭祀大姑神衍生而来的艺术活动,主要流传于武城县南屯一带抬花杠舞蹈动作粗犷、豪放,其表演形式为两人抬一杠,中间为一0.6米见方的杠柜组成…
走遍山东省
潍坊特产
泰安特产
济宁特产
济南特产
烟台特产
临沂特产
青岛特产
德州特产
聊城特产
淄博特产
菏泽特产
威海特产
东营特产
滨州特产
日照特产
枣庄特产
山东省美食小吃
山东省老字号
山东省民俗文化
山东省十大特产
山东省全部特产
山东省地理标志产品
山东省旅游景点
山东省十大景点
山东省地名网
山东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