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省特产
山东省民俗文化
龙口手工线编技艺
整理者姜宇龙口手工线编技艺以绣花(又称刺绣或针绣,古代称“黹”、“针黹”或“女红”)为主,或与钩花(也叫抽纱)技艺结合完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当地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产业,编织制品主要用于生活和艺…
杜氏烧烫伤疗法
整理者刘东昌韩国英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许多宫女、太监、御医等逃离皇宫,流落民间。当时正是深秋,杜氏0杜爱和在路边偶见一衣衫褴褛、奄奄一息的老者,顿生怜悯之心,步行十…
胶东蹦蹦戏
胶东蹦蹦戏是山东省胶东地区主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属于市级文物遗产。相传已有120多年的历史。胶东蹦蹦戏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可以看出,它主要以故事情节简单、唱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的小戏为主。起剧本内…
南塗山六合棍
整理者马咏梅揣志国我国历史上“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讲述了少林棍术的神勇无敌,而在烟台福山区的南塗山村,明崇祯年间诞生的南塗山六合棍法,也是威名远扬,距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它上马是枪,下马是棍,没…
通背拳
整理者佘世烨通背拳是我国武坛上久负盛名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武术之一,流传十分广泛。主要流派有:白猿通背、五行通背(即祁式通背)、独流通背、太极通背(即洪洞通背)、五猴通背等。通背拳就其源流而言,传说不…
莱阳豆面灯碗习俗
理者李春峰尹忆军莱阳豆面灯碗习俗是当地一种特有的民俗活动,流传于辖区内的十几处镇街。其中,照旺庄镇、万第镇、沐浴店镇、谭格庄镇、团旺镇一带最为兴盛。这一习俗由来已久,清康熙年间(公元1661年)的《莱…
蓬莱阁庙会
整理者张小丽蓬莱阁庙会源于人们对海神娘娘的朝拜,沿袭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海神娘娘,也称天后,行善济世,常在海上救助遇险渔民,人们非常敬仰她。蓬莱当地相传正月十六是海神娘娘的生日,因此蓬莱沿海地区…
烟台毓璜顶庙会
整理者黄振东王汝生毓璜顶是烟台市区一处“挺秀效灵”的游览胜地,因山顶有始建于元朝末年(1358年)专门供奉玉皇大帝的玉皇庙而得名。“毓璜”原为“玉皇”,后为避玉皇大帝的名讳而改为“毓璜”,沿用至今。1…
燕九节
整理者李朝莉太虚宫因丘处机扬名,燕九节依太虚宫而盛。每年农历正月十九日,在栖霞的太虚宫都会举行规模盛大的燕九节。燕九节主旨为会“神仙”丘祖,以祈求庇护。传说,丘处机逝世后,在农历正月十九日(丘处机诞生…
单山渔号
单山渔号是渔民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头领唱,众船工随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民间演唱形式。其中有单人、双人起号、单人领号、众人合号等形式。三山岛街道单山村是单山渔号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单山渔号是借鉴…
登州海市文化
蓬莱(古称登州)地处山东半岛最北端,濒临渤海、黄海,与长山列岛相峙。蓬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域环境,加之春夏、夏秋之间适宜的气象条件,使远处景物显现在空中或海面上,即形成神秘的海市。自古以来,就有海市的…
黄县柳条膏制作技艺
黄县柳条膏(又称“琥珀万应膏”、“黄药膏”),因产地在黄县(今为龙口市)且配方中有柳条而得名。相传,清道光年间,家住黄县城南菜园泊村的王治栋(1844-1922),字云溪,曾收留过一个身负重伤、被清廷…
胶东传统编结技艺
胶东传统编结技艺(牟平)整理者葛笑蕾“编筐、编篓,家家都有”,这里说的编筐、编篓就是柳编。柳编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手工技艺,是人们为了生产生活需要而创造发明的,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柳编历史悠久,…
灰豆腐制作技艺
整理者李朝莉栖霞灰豆腐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关于灰豆腐的来历,在当地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传闻:早年间,在栖霞街上有一小户人家,男主人常年在外务工,家中主妇除了干农活外,还不辞辛苦推豆腐卖。一天中午,主妇上…
黄县大糖制作技艺
整理者马铭荣黄县大糖(又称“黄县麦芽芝麻糖”)制作技艺始于清道光年间,迄今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主要集中在芦头镇中心泊村,现存大糖作坊和作坊遗址60余处。黄县大糖是地方名吃,甜香酥脆,畅销周边地区乃至东北…
走遍山东省
潍坊特产
泰安特产
济宁特产
济南特产
烟台特产
临沂特产
青岛特产
德州特产
聊城特产
淄博特产
菏泽特产
威海特产
东营特产
滨州特产
日照特产
枣庄特产
山东省美食小吃
山东省老字号
山东省民俗文化
山东省十大特产
山东省全部特产
山东省地理标志产品
山东省旅游景点
山东省十大景点
山东省地名网
山东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