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省特产
河南省民俗文化
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
金镶玉制作技艺(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郏县金镶玉制作技艺始于明初,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作品以五大名瓷、玻璃、紫砂器、金、银、铜、锡为主要原料。经过雕刻、镶嵌等几十道制作工序,…
九莲灯
流传于渑池天池乡杨村和陶村,是渑池县唯一的花灯舞。每逢节日随社火队伍进行表演,表演人数为20人。花灯是自己制作的莲花灯、鱼灯、五星灯、一对马灯等。花灯用木料、竹篾、彩纸制作,灯内装有用牛油炼成的蜡,风…
肘歌
北宋时期就有的肘歌自清朝从山西传入宁陵县南关后,至今已有近300的历史。目前,宁陵县南关肘歌是豫东一带唯一的一个肘歌会,去年,这支表演队伍曾在华商文化节上精装盛演。通俗讲,肘歌就是一人用肘举着一个小孩…
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
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四大怀药——特指产于焦作市(古怀庆府)辖区的山药、地黄、牛膝、菊花四种中药材,中药典籍中称之为“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合称四大怀药。怀药的生产和销售早在明末就已…
春之声麦秆工艺画
新乡春之声麦秆工艺画由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常爱英采用麦秆画立体绘画熨烫工艺,创新麦秆画技法设计制作。麦秆画制作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天地风雨、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栩栩如生,巧…
二鬼摔跤
二鬼摔跤是一人背驮着二鬼摔跤道具而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又叫“二娃摔跤”、“二喜摔跤”。主要流传于夏邑及周边县市民间。表演时,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等综合协调动作,给观众以两个“鬼…
通草堆画
通草堆画以中草药"通草"为原料,以素堆法为主,经过匠心构思、设计、制图、试制、切片加工成通片,精心雕刻成形,绘画组装成堆画。堆画以花草鸟虫为主,种类繁多,造型高雅,形象逼真,可用作…
棠溪宝剑锻制技艺
西平县棠溪是全国冶铁铸剑文化之乡。高端棠溪宝剑需经过创意、锻打、磨削、热处理、雕刻等工种60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2014年,棠溪宝剑锻制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第十二个中国的文化遗…
吴道子传说
吴道子(约680~795年)唐代画家。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永隆一年(680),卒于乾元元年(758)前后。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
大调曲子
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源于明清,兴于开封,清乾隆年间传入南阳,是在开封小曲的基础上,吸收雍正、乾隆年间北方盛行的岔曲,逐渐形成的一种以曲牌连缀体为演唱特点的曲艺形式。大调曲子来源于民间,是人民群众创…
民间信俗(关公信俗)
信俗又称“俗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民众会对某种民俗现象产生心理和行为认同。传统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灵是信俗产生的一个重要源头,祈福避害则是传统信…
宝丰汝瓷烧制技艺
汝瓷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其烧制技艺包括制胎技艺、配釉技艺、烧制技艺、开片技艺等。汝州素有“百里煤海”之称,此地盛产高岭土、玛瑙、黏土等制瓷原料,为汝瓷烧制技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繁荣提供了得天独厚…
鼓词
鼓词又称说书,俗称“鼓儿哼”,是一种民间文学艺术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节奏和韵律,又具有说和唱的艺术表现,属于曲艺的范畴。说书就是艺人用当地的语言将历史进行演义,或者将民间流传故事如“二十四孝”又称生活…
药市习俗(禹州药会)
药市是在有历史渊源的中药材集中集散地定期举行的交易集市,历代形成的中药集散地有一百一十多处,其中在全国范围内有广泛影响,采、种、制、用功能齐全,集散量大,交易活跃的有安国、樟树、百泉、禹城“四大药市”…
邵原神话群
邵原神话群,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之一。指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流传的创世神话及神话原型物的总称。邵原自古就有女娲等故事流传,镇北有被斩孽龙的黑龙山、断鳌足立四极的鳌背山、芦灰锁积的锁泉岭,炼石补天的银河峡等神…
走遍河南省
洛阳市特产
开封市特产
信阳市特产
南阳市特产
郑州市特产
商丘市特产
周口市特产
驻马店市特产
新乡市特产
三门峡市特产
焦作市特产
安阳市特产
平顶山市特产
濮阳市特产
许昌市特产
鹤壁市特产
漯河市特产
济源市特产
河南省美食小吃
河南省民俗文化
河南省十大特产
河南省全部特产
河南省地理标志产品
河南省旅游景点
河南省十大景点
河南省地名网
河南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