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省特产
湖北省民俗文化
荆楚皮影戏
荆楚“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的称谓。荆楚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
团风狗脚及制作技艺
“狗脚”是团风一种特色小吃,原名“金刚脐”。相传为北方游牧部落一种食品,因形似罗汉金刚的肚脐眼而得名。满清入关后成为贡品,清乾隆帝微服江南,视察团风漕运时而传入民间,百姓见其状似狗爪而易名。因其色泽金…
恩施扬琴
“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从清朝同治年间至今在恩施流传,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恩施扬琴”唱词高雅,音乐唱腔优美,深受群众喜爱。传统的“恩施扬琴”,历史上无专业艺人,演唱者以高雅自居,自约相邀,以琴会…
襄阳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曾在襄樊地区广为流行,影响至湖北省的房县、郧阳、远安、兴山,最远达到陕南、豫南等地,它最初被称为“地花鼓”、“花鼓子”,因该剧种曾受歧视遭禁演,艺人们只能躲在山野乡间里演出,故又有“躲躲戏…
土家女儿会
“女儿会”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一种独特而新奇的节俗文化,它因在华夏大地上独显女性文化光辉,而尤为显得光彩夺目。一般每年的农历7月7日至12日这些天,是传统的“女儿会”吉…
东腔戏
东腔戏又称东路花鼓,以哦呵腔、畈腔等山野唱腔行板,以锣、鼓伴奏为主,富有大别山地域特色,是源自西路花鼓的楚戏的姊妹剧种,清中叶至今在这里世代口耳传授,从第一代师祖陈兴太至今已有9代传人,前7代的多名老…
鹤峰柳子戏
鹤峰“柳子戏”,又称“杨花柳”,在鹤峰县流传历史悠久,初始形成于宋元,盛于明清,是恩施州五大地方剧种之一,被誉为湖北戏曲艺术孤品,现今主要流传于走马、五里、铁路等乡镇一带。鹤峰(古称容美),因其漫长的…
赶柳翠
罗田民间舞蹈“赶柳翠”主要描述古代社会上几种不同身份的人物,追赶观看准备到庙堂敬香的官家小姐柳翠所引发的故事。舞蹈伴奏乐器以锣鼓为主,演员根据出场顺序,穿戴相关的服饰和使用相关的道具,按照锣鼓节奏表演…
三节龙·跳鼓
《三节龙·跳鼓》舞,原名“太平灯”它在湖北仅见于云梦县的伍洛寺镇,是极具地方风俗特色的龙、鼓舞。每年正月十二,伍洛寺镇人纷纷走出家门舞龙跳鼓。这里的龙、鼓舞新颖活泼,粗犷豪放。龙灯、皮鼓在人们手中上下…
湖北大鼓
湖北大鼓是一种流行于孝感、黄冈和武汉一带的说唱艺术,原名“鼓书”,又称“打鼓说书”、“打鼓京腔”等。1950年定名湖北大鼓后,在湖北省内广泛流传。原先湖北的鼓书,与我国北方的鼓词类传统说唱艺术有着同宗…
石雕(大冶石雕)
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镇的民间石雕艺术以尹解元村为代表,素以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而闻名中外。其先人,从唐朝开始,便开山取石,依石而雕,世代相传。2008年,大冶尹解元石雕技艺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
罗田畈腔
罗田县是京剧鼻祖余三胜的家乡,它位于大别山脉南麓,地跨东经115°06′至115°45′,北纬30°01′至31°12′。海拔1729.13米的大别山主峰坐落其间,为最高点,全县以山区为主,丘陵次之,…
鹤峰围鼓
鹤峰围鼓(俗称打家业),主要流行于鹤峰大岩闳外的走马、铁炉、梅坪一带。它是由一只鼓、两副钹、一大锣、一勾锣、五件响器,五人操作演奏,通过鼓点牵引,两夹钹穿插拗打,大锣应节转换,勾锣巧妙点缀,构成独具一…
建始丝弦锣鼓
“丝弦锣鼓”是流行在建始民间的吹打乐,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建始丝弦锣鼓,被称为是“湖北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的音乐铿锵有力,场面热闹非凡,表达粗中有细,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建始“丝弦锣鼓…
伯牙、子期传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伯牙奉王命出使楚国,在乘船返途中行至龟山脚下,与樵夫钟子期通过高山流水之曲一见如故,结为知音,相约来年。次年伯牙如期而至,子期却辞世而去。伯牙悲痛欲绝,摔琴绝琴,从此不复鼓琴。伯牙子…
走遍湖北省
恩施州特产
黄冈市特产
宜昌市特产
武汉特产
荆州特产
襄阳市特产
十堰市特产
咸宁市特产
孝感市特产
荆门特产
鄂州市特产
黄石特产
仙桃特产
随州市特产
神农架特产
潜江特产
天门特产
湖北省美食小吃
湖北省老字号
湖北省民俗文化
湖北省十大特产
湖北省全部特产
湖北省地理标志产品
湖北省旅游景点
湖北省十大景点
湖北省地名网
湖北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