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特产
湖南省民俗文化
涟源民间剪纸
涟源一带民间盛行剪纸艺术。相传,早在300多年前的明代,这一带人民在欢庆节日之时,或在婚丧喜庆互赠礼品之际,往往用纸剪些吉祥如意的图案,或张贴于门窗,或装饰于礼品,久而久之,便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剪纸…
土家族打溜子
土家族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技艺精湛,表现力丰富,是土家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土家族打溜子主要分布在湘西州酉水流域土家族聚居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4县…
侗族傩戏咚咚推
“咚咚推”流行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溪乡四路村天井寨,因演出时在“咚咚”(鼓声)、“推”(一种中间有凸出的小锣声)的锣鼓声中跳跃进行,“咚咚推”由此而得名。“咚咚推”起源难以查考,天井寨最早的居民为…
岩鹰拳
“岩鹰拳”是源于原中国武林泰斗,孙中山先生的保镖杜心五先生的鹰爪拳。杜心五之名徒原“两广国术馆”馆长、湖南国术训练所所长、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国术总教官万赖声进行了适当的演变,然后传授给著名武术大师蒋兆鸿…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苗族银饰主要用于妇女的装饰,品种多样,分为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臂饰、脚饰、手饰等,彼此配合,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苗族银首饰种类繁多,分为大件、中件、小件三大类。银凤冠和银花帽是头…
邵阳布袋戏
邵阳布袋戏的发祥地白竹村燕窝岭位于邵阳县九公桥镇。据刘氏家谱记载:元末明初,为避战乱,刘姓0胜公携家眷肩挑布袋戏逃难至燕窝岭定居,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布袋戏从胜公传至“永”字辈,共18代。邵阳布袋戏系口…
常德高腔
常德高腔为常德汉剧高、昆、弹三大声腔之一。它是在本地原始祭祀歌舞等乡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明代弋阳腔、青阳腔等早期戏曲声腔而逐渐发展成熟的,主要流行于西洞庭区、武陵山系、辰水、沅水流域,远及鄂西南和黔…
荆河戏
澧州荆河戏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抗战期间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荆河…
盘王大歌
《盘王大歌》,又称《盘王大歌书》《还愿歌》《鼠干歌》《流乐书下卷》,现存于世的歌本约八千行。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抄本是清乾隆年间的,主要流传于口头上,有三十六段、二十四段与十二段三种版本,后两种版本是前一…
酉水船工号子
酉水船工号子,指酉水河段船工的劳动时号子,在酉水上下游之间的湖南省保靖县河段最流行。较之其他地区,沉淀在这里的酉水船工号子传唱形式最古老、内容最完备。酉水船工号子分为橹号子、桨号子、纤号子、卸货号子等…
长沙花鼓戏(浏阳)
长沙花鼓戏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以长沙官话为舞台语言,是湖南花鼓戏中影响较大的一种。它是由农村的劳动山歌、汉族民间小调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灯)发展而来,距今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历史。长沙花…
侗锦织造技艺
侗锦,古城“纶织”,是侗族女性通过母女和近亲代代相传的纯手工艺品。侗锦织造技艺已有两千余年的悠久历史,最早可溯源至“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初级阶段——春秋战国时代,现已成为展示中国“女织”文化…
常德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为湖南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流行于沅水、澧水流域以及湘北鄂南毗邻地区如常德全区、湘西、怀化的部分城镇,湖北南部的公安、石首、松滋、长阳、五峰、鹤峰等地。在常德花鼓戏流行最盛的常德地区,古为三…
侗族芦笙
2006年,侗族芦笙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道侗族自治县文化局为保护主体。竹子是制造芦笙的主要材料,如楠竹、紫竹、锦竹、水竹、绵竹、白竹、苦…
苗族四月八“跳花节”
“四月八”是苗族人民的祭祖节、英雄节和联欢节。相传“四月八”是为了苗族同胞为纪念英雄“亚努”,追思他的英勇业绩的重要节日。解放后经国家民委批准,将“四月八”定为苗族的节日。凤凰县民族风情浓郁,每年农历…
走遍湖南省
湘西州特产
长沙市特产
怀化特产
常德市特产
邵阳市特产
郴州市特产
衡阳市特产
永州市特产
岳阳市特产
张家界市特产
益阳市特产
株洲市特产
娄底市特产
湘潭市特产
湖南省美食小吃
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十大特产
湖南省全部特产
湖南省地理标志产品
湖南省旅游景点
湖南省十大景点
湖南省地名网
湖南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