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特产
湖南省民俗文化
斗画眉
赶雀坳、斗画眉,是新晃侗家最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赶雀坳和赶集差不多,有隔五天一次也有每半月一次。斗雀之前,周围的树枝上都挂满罩着各色花帕的雀笼,远远望去,象一个个小灯笼挂在翠枝绿叶中。清脆的画眉叫声,…
新晃斗牛
新晃的许多村寨,每年择期或在重要节日举行斗牛比赛(当地俗称“牛打架”)。斗牛之牛,多为专门精心饲养,不从事耕地、拉车、推磨等劳作的,斗牛赛制,先为淘汰赛,决斗时改为单循环赛,最后胜出者为年度牛王。斗牛…
贡溪天井寨傩戏
侗族傩戏“咚咚推”2006年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咚咚推“流行于五溪深处万山丛中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天井寨。天井寨位于湘黔交界的顶天山北侧,隶属于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贡…
油山皮影戏
一、项目简介:油山皮影戏主要分布在北湖区华塘镇、保和乡、同和乡一带,其核心地区在华塘镇油山村。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
木叶吹歌
城步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沅江支流巫水上游,是雪峰山脉与南岭的越城岭交汇处,县內最高峰2021米,平均海拔696.8米,境内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城步县境内“九山半…
家族婚嫁歌
家族婚嫁歌(古丈县)土家族婚嫁歌,俗称“哭嫁”,又名出嫁歌,土家语叫“毕基卡锉柱祭”。是一部土家族妇女在千百年来的婚俗活动中、口耳相传、集体创作的抒情叙事长歌。它主要流布于湘、鄂、渝、黔等省市的土家族…
城步“贺郎歌”艺术
城步苗族自治县“贺郎歌”,是新娘嫁到新郎家结婚以后,当晚,在新郎家进行闹洞房时,演唱的一种歌曲,主要流传于城步苗族自治县的汀坪乡、白毛坪乡一带。贺郎歌是一种集文学、歌唱、表演、宗教信仰及礼仪习俗于一体…
益阳花鼓戏
益阳花鼓戏,俗称益路花鼓,历史悠久,影响很大。每年举办花鼓戏汇演成了展示益阳花鼓文化的名片。在传统文化日益淡出人们视线的今天,益阳花鼓戏仍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它以其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
益阳小郁竹艺
益阳市地处湖南省中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市人口460万,面积12144平方公里,境内土质肥沃、气候宜人,所以竹类资源十分丰富,其蓄积量达15亿株,在全国排名第二,1995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
赶坳
新晃侗族的传统民俗。每年古历的“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是传统的盛大的赶坳节日。全县著名的有丫杈坳、磨寨坳、天堂坳、禾梨坳、两岔河坳、天雷坳等。均分布在民族聚居区域。此外,亦有县、乡、村行政…
土家族织锦技艺
土家族织锦技艺是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湘西酉水流域土家族织锦技艺主要分布于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四县的土家族聚居区。土家织锦,就是土家姑娘用一种古老的木腰机,以棉纱为经,以五彩丝线或棉线(当今也有用…
武冈六月六尝新节
“武冈六月六尝新节”,又称半年节,是一个古老淳朴热闹的传统节日,主要是感谢祖宗和天地神灵,祈求庇佑五谷丰登,是农耕文化的缩影,主要流传于老武冈州地区。历朝所遗存的《都梁志》、《武冈州志》都有关于尝新节…
湘西竹编制作技艺
竹编技艺历史久远,是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它主要分布在永顺县芙蓉、小溪、朗溪、永茂、石堤、砂坝、万坪等乡镇。清朝乾隆时期的《永顺县志》曾有描述:“二三月间,妇女结队,负背笼……”,同治年间的《永顺县志…
永顺土陶制作技艺
湘西土陶是土家族特有的生活用品,它的生产工序原始产品品种多,式样全。从生产工序和流程上看,它首先要选料,制丕,晒丕,装窑,烧窑等四个重要环节。产品品种主要有,碗、坛子、缸、盐、罐、油灯。选料:选料是第…
南岳朝圣
南岳朝圣,俗称进香,“圣”即南岳衡山之神——司天昭圣帝,传说中的火神祝融,当地百姓和香客称之南岳圣帝菩萨。传说人类始祖之一的祝融氏最早发明火种,并生火熟食、举火驱兽、以火御寒,其常年游栖于南岳,死后葬…
走遍湖南省
湘西州特产
长沙市特产
怀化特产
常德市特产
邵阳市特产
郴州市特产
衡阳市特产
永州市特产
岳阳市特产
张家界市特产
益阳市特产
株洲市特产
娄底市特产
湘潭市特产
湖南省美食小吃
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十大特产
湖南省全部特产
湖南省地理标志产品
湖南省旅游景点
湖南省十大景点
湖南省地名网
湖南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