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特产
湖南省民俗文化
蔡伦古法造纸技艺
蔡伦古法造纸技艺即利用麻头、破布、鱼网和树皮抄造植物纤维纸,发端于东汉元兴元年(105)。耒阳是蔡伦的故乡,在蔡伦亲授造纸术的基础上,对蔡伦古法造纸技艺进行完整系统的传承和发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小儿提风疗法
《小儿提风疗法》是土家族独具特色的治疗小儿疳疾方法,效果显著,对保护小儿精气神具有神奇的疗效,对下一代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保障,是永顺县石堤镇老土医周大成的祖传秘方。《永顺县志》记载:“土民患病崇神鬼,…
岳州扇制作技艺
“岳州扇”全国三大名扇之一,据岳阳县志记载,始于明末清初,从湖北省洪湖传入,是一种优秀的民间工艺品,解放前,主要是利用岳阳优厚的楠竹资源及快捷的水、陆交通为全国各地扇厂作嫁衣,提供扇骨等半成品,远销沈…
双桡龙舟
双桡龙舟,起源于湖湘人民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一种文艺表演和竞渡兼备的水上体育项目。龙舟是两层人划桨,坐着划的叫坐桡,站着划的叫插桡,还有吹唢呐的、击鼓鸣锣的、放铳的、掌舵的,一艘双桡龙舟少则几十人,多的可…
江氏正骨术
江氏正骨术始于清末,一直传承至今,家族传承脉络清晰,通过百多年四代人的临床实践,形成独特的江氏正骨术,疗效显著,影响广泛,极具文化、学术、经济和社会价值。2012年,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江氏正骨术成…
兰溪山歌
兰溪山歌,原是劳动的号子,既反映劳动生活,又有打情骂俏的爱情故事。清代枫林桥建成后,五月初五和十五定期在桥驳岸对唱山歌,其曲牌有60多种,分高、平、低腔,板式、唱法众多,群众自编自唱。1956年,由中…
上刀梯
上刀梯,又名爬刀梯或踩刀梯,是苗族传统的民俗表演节目。苗老司在傩事司事的过程中,凡是学艺者在应届满师时,必须要进行隆重的迁阶活动。上刀梯就是迁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迁创一般是三天三夜,也有七天七…
麻香糕传统手工技艺
“中华老字号億昌麻香糕手工技艺”是一种古老的糕点制作技艺,该技艺传承至令,已有近两百年历史。产生于1821年,主要利用洞庭湖区深水糯米、芝麻、庶糖为主要原材料,通过十多道制作工序加工而成,产品薄脆香甜…
浦市窨子屋
浦市镇位于我县东南部的沅水西岸,东与辰溪县隔江相望;南邻达岚镇、西连白洋溪乡,北接白沙镇。全镇面积238.68平方公里、人口约6万。明清时期,浦市商贸、文化极为发达和繁荣,在不到二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一…
八拳
八拳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广泛,内涵丰富,攻击性强,自成体系,发源于明朝末年,是中国武术流派中一支风格特异的纯攻击型拳种,历史中杰出的代表有黄兴、李肖聃、向恺然、羊…
湘西苗族服饰
湘西苗族服饰款式及风格多样。湘西苗族支系多达20余个,服饰成为划分支系的外在标志。湘西地区苗族女 饰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湘西苗族服饰分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庆的礼服,便装为日常生活中的穿…
庙会(火宫殿庙会)
火宫殿庙会源于我国上古时代人类对火的崇拜,以敬火、拜火、用火、管火的祭祀礼仪而发展为融宗教、民俗、饮食、消防于一体的多元文化载体,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视火为神灵,围绕崇拜火神进行以官府…
苗族椎牛
椎牛苗语叫‘家聂虎锷’译成汉语意为吃牛合欢古朴的传统宗教习俗。古时苗家为了消灾灭病,生活安康,家道兴旺,才祈求神灵保佑,许下椎牛心愿。许愿有许一年、二年、三年的,但许愿后就要按照年限进行,不能失信。一…
浏阳文庙祭孔古乐
浏阳市地处湖南省东部湘赣边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和浓烈的民族精神相结合的特殊地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浏阳文庙祭孔古乐就流传于此。浏阳文庙祭孔古乐源于古《韶乐》,是在远古流传的古乐基础上加以修正…
湖南杖头术偶戏
湖南杖头术偶戏,遍布全省,在不同的地区称为“木脑壳戏”、“棒棒戏”、“矮台戏”、“低台戏”、或“观音戏”,最早见于史籍为公元865(唐威通六年)。湖南杖头木偶戏曾以表演传统剧目著称,《拦马》、《鸿门宴…
走遍湖南省
湘西州特产
长沙市特产
怀化特产
常德市特产
邵阳市特产
郴州市特产
衡阳市特产
永州市特产
岳阳市特产
张家界市特产
益阳市特产
株洲市特产
娄底市特产
湘潭市特产
湖南省美食小吃
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十大特产
湖南省全部特产
湖南省地理标志产品
湖南省旅游景点
湖南省十大景点
湖南省地名网
湖南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