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特产
湖南省民俗文化
衡山影子戏
衡山自明代就有影子戏的演出班社,后流传甚广,遍布衡山县及周边地区。由于衡山艺人早期制作的影人多为纸影,因此称为“影子戏”而不称皮影戏。旧时,影子戏为一人班,后发展至二人班、多人班。影子戏的唱腔、道白均…
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
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新宁县麻林、黄金瑶族乡及周边乡的八峒地区。2006年,八峒瑶族跳鼓坛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相传是瑶族祖先盘王的生日,时值…
炎陵三人龙
炎陵三人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节组成,由三人表演,流传于炎陵县。炎陵三人龙集舞蹈、鼓乐、竞技于一体。有布龙、火星龙,香火龙、蓼叶龙、竹节龙、草药龙等多种形式。炎陵三人龙用于神农祭典、时令节庆、寿丧嫁娶…
桂东客家采茶调
桂东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湘赣边界、井冈山南麓,总面积1452平方公里,总人口22.6万,辖18个乡镇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一个国有林场。桂东客家采茶调以质朴动人的语言,优美抒情的曲调,紧贴生活的舞…
土家族跳丧舞
土家族跳丧舞是一种古老的群众性祭祀舞蹈,源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用于悼念阵亡勇士或亡灵。流传于湖南石门县的土家族,是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跳丧舞舞步简单、原始,多蹦跳动作;表演上特别讲究对…
武冈阳戏
武冈阳戏起源于清末民初。内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太健康的,但是有一定的地方色彩。有专门的班子,但专业艺人不多,大都是农闲外出演戏,农忙回家生产。节目有“何氏磨媳”、“赶子牧羊”、“傅公子逃难”、“铁板桥”…
武冈木偶戏
木偶戏群众称观音戏。木偶形象生动,全县原有马坪苏从顺家一台,法新大井林绍二家一台,清溪方家一台,原武陵镇石牌坊王松庭家一台。节目、唱腔灯祁剧,有“魁星点斗”、“三星庆寿”、“文王访贤”、“双拜寿”、“…
五龙不出城
五龙不出城“五龙不出城”是武冈最为经典的民间传说。武冈古城内的穿城河,叫渠水,是雪峰山赠给武冈人的礼物。在穿城河上,共有五座历史悠久的古桥。五座桥间隔不远地横卧在一条河上,且座座有一个“龙”字,这和明…
朱王故事
朱王故事这武冈城里的历史典故,不管是“五龙不出城”还是“火把迎亲”等等,都跟老百姓至今还念叨的“朱王”有关。公元1391年,也就是明太祖二十四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周妃生下的第18个儿子朱楩,被封藩…
祁剧目连戏
祁剧目连戏是一个以演《目连传》为主、掺演其他连台本戏的演出习俗,是一个庞杂的剧目演出体系。在湖南,过去的众多庙会祀神活动中,都要演唱目连戏。这些剧目包括:中元节唱《目连传》,观音会唱《南游记》(又名《…
益阳大鼓
益阳大鼓是出现于明末清初的一种新兴鼓书样式,它是汇集当地的山歌、孝歌等民间音乐演变而成的一门新的演唱艺术。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它逐渐占据了当时的新城地区的说唱艺术中心地位,成为此后一百多年间最重要的演…
华容夹叶点子
华容夹叶点子是流传于湖南省华容县的民间打击乐艺术。“夹叶”是指两副钹一前一后相互夹杂叩击,“点子”就是指根据不同节奏和情绪打击出的乐谱。华容夹叶点子是湘北地区最为独特的民间打击乐艺术。它主要流传在华容…
对子花鼓
花鼓戏的鼻祖——对子花鼓对子花鼓又称“地花鼓”。对子花鼓最初是劳动人民在山间田头为消除疲劳或表达情感而哼唱的山歌,后经艺人的艺术加工,发展成为一门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形式,表演场所也不再局…
敖山庙会
敖山庙会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尊奉佛教和民间吉祥神敖王、敖母,在湘南有较大影响。二月十九日观音生日、三月初三“三堂游船”祭礼、四月初八释伽佛生辰、五月二十三日敖王生日,都是庙会盛事,…
麻阳盘瓠祭
麻阳盘瓠祭以麻阳苗族自治县高村镇漫水村为核心区域,以锦江河沿岸高村镇、兰里镇、和平溪乡等10个乡镇村寨为中心区域,辐射至麻阳境内所有的村寨。盘瓠祭起源于远古的盘瓠图腾崇拜和盘瓠神话。2006年,麻阳盘…
走遍湖南省
湘西州特产
长沙市特产
怀化特产
常德市特产
邵阳市特产
郴州市特产
衡阳市特产
永州市特产
岳阳市特产
张家界市特产
益阳市特产
株洲市特产
娄底市特产
湘潭市特产
湖南省美食小吃
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十大特产
湖南省全部特产
湖南省地理标志产品
湖南省旅游景点
湖南省十大景点
湖南省地名网
湖南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