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特产
湖南省民俗文化
辰河高腔
辰河高腔是包括高腔、弹腔和少部分昆腔在内而以高腔为主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湖南省沅江中上游的支流辰河一带,波及贵州、四川省的部分地区。辰河高腔源于戏曲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得到发展,…
炎帝陵祭典
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炎陵山山麓。相传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来南方巡视,尝草采药,为民治病,不幸误尝毒草身亡,安葬于此。据史料载,从汉代起,祭祀炎帝已成习俗。炎帝是…
望城剪纸
望城剪纸是长沙地区流传盛广的两种民间工艺,展现出长沙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长沙棕编是以棕叶编制而成的小工艺品。棕榈为常绿乔木,长沙县农村各地都有种植,民间艺人采集棕叶,编织成鸟、虫、虾、鹤、蛇、青蛙等各…
花瑶呜哇山歌
花瑶呜哇山歌是一种“高腔山歌”,它是花瑶人民在田野山岗劳动时自我愉悦,自我抒情的歌曲,是花瑶人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反映了神秘花瑶人独特的审美观念、思想感情和民族心理。花瑶呜哇山歌一般用汉语来演…
凤凰文武茶灯
凤凰文武茶灯是传统民间歌舞,它集歌、舞、戏、杂技、乐于一身,主要流行于凤凰县南部的广大地区。凤凰文武茶灯以扇为主要表演道具,表演者身段优美,婀娜多姿。一般为双人表演,为小丑与小旦,也可4人、6人、8人…
青山唢呐
石鼓民间唢呐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特色,素有“唢呐之乡”的美誉。其唢呐传人更是一代胜过一代,石鼓镇安乐村陈庆丰是石鼓唢呐的精英人物,1956年,陈庆丰与朱梅江、王雨池、左元和、…
湘西土家族铜铃舞
湘西土家族铜铃舞源于土家族梯玛(土老司)宗教法事活动,因表演时手握八宝铜铃,又称“八宝铜铃舞”,流传于湘西及周边地区。土家族铜铃舞分梯玛独舞和铜铃群舞两大类。湘西土家族铜铃舞是湘西土家族最具特色的娱乐…
湘西三棒鼓
三棒鼓又名花鼓,是流行在湘鄂西龙山,来凤一带的一种古老的地方曲艺。表演一般只3人,1人打鼓,1人敲锣,1人抛刀耍棍,亦有两个队或三、五个队联合演唱的。其内容丰富,道具轻便、不择场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
苗族跳香
苗族跳香流行于湖南省古丈、吉首、花垣、凤凰及沅陵、辰溪等县市苗族聚居区。泸溪县古属楚地,楚人“重淫祀,信鬼神”,故巫傩文化盛行。2008年,苗族跳香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苗族跳香…
桑植白族游神
桑植白族游神作为一种古老的白族民俗文化活动,衔渊源,蕴历史,挽沿革,经衍变,历沧桑,根基弥壮。2008年,桑植白族游神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白族游神,主要活动区域在马合口、麦地坪、淋…
张家界泼水龙习俗
张家界泼水龙习俗在湖南永定区尹家溪镇西尹村、莫家岗村盛行。当地人用鲜棕叶作龙须,用葛藤、黄荆条、松树枝作龙身,由9至15人舞动,身着民族服装的群众用盆、瓢、桶端水围绕着龙泼浇,边舞边泼水、越泼水龙舞得…
蚕灯舞
蚕灯是灯舞的一种,原是溆浦县大华乡小黄、竹园两村张姓家族的族灯。主要流行于溆浦县大华乡、龙潭、葛竹坪等乡以及小黄、竹园、潘岭、百家园、红岩、白沙等村。蚕灯的历史已无文史资料记载和考证,据小黄和竹园两村…
益阳弹词
益阳弹词是湖南民间说唱艺术中别具一格的曲艺形式,也是益阳的主要曲艺曲种。益阳,地处湘中,资水下游,洞庭湖滨,历来就是资水流域及洞庭湖滨各县物质集散地,誉称鱼米之乡。因经济活跃,文化繁荣故此冠以地名为曲…
桑植白族仗鼓舞
桑植白族仗鼓舞又叫“跳邦藏”,“仗鼓舞”是白族的传统舞蹈,因主要道具为仗鼓,长一米二,用木棒为杆而得名。桑植白族仗鼓舞是白族代表性舞蹈,同时入选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桑植白族仗鼓舞主要分布在…
溆浦傩戏
溆浦傩戏是流传于湖南省怀化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溆浦地处雪峰山区,四周峰峦叠嶂,海拔在700米以上。这里有着深厚的巫傩文化根基。屈原于楚顷襄王三年(前296)流放溆浦,前后达16年。他以这里的巫觋神祠为…
走遍湖南省
湘西州特产
长沙市特产
怀化特产
常德市特产
邵阳市特产
郴州市特产
衡阳市特产
永州市特产
岳阳市特产
张家界市特产
益阳市特产
株洲市特产
娄底市特产
湘潭市特产
湖南省美食小吃
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十大特产
湖南省全部特产
湖南省地理标志产品
湖南省旅游景点
湖南省十大景点
湖南省地名网
湖南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