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特产
湖南省民俗文化
望星楼通书
《望星楼通书》沿袭御制历法,根据明清御制《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紫徽斗数》和《河洛理数》等历法历书,用八卦、十二宫、二十八宿演算而成。同时还参照了西洋历法、弧角算法,考虑了地球经度纬度因素,溶古…
郴阳对子调
一、项目简介:郴阳对子调源于郴县和桂阳交界的民间,在清朝年间已很盛行,当时在桂阳叫花灯调,郴县叫草台小调。最早主要是在禾堂坪、院子内演出,一旦一丑唱对子调,节目短小、情节简单;内容以表现劳动生产、爱情…
沅陵山歌
沅陵山歌是起源于原始农耕生产时期的生产劳动的民间音乐形式。流传于沅陵县域各乡镇。沅陵地处湖南西部,北倚武陵,南靠雪峰,位于两大山脉之腹,素有“湘西门户”之称。是湖南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历为郡、州、道、…
单人锣鼓说唱
单人锣鼓说唱是我省著名的曲艺品牌,居湖湘曲苑说唱艺术之前列,在海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单人锣鼓说唱是通过表演者一个人操作64件乐器,吹打弹踏拉,说唱倒串表叙述故事的一种曲艺说唱形式。它以奇取胜,以少胜多…
古塘节
城步县长安营乡老寨、岩寨、牛石三排、蓑衣塘等村寨的吴姓、石姓侗族、苗族同胞,和六马村的胡姓苗族同胞们,历来每逢农历十月二十九日兴过“古塘节”。到了这一天,上述三姓两族的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的盛装,带着糯…
安乡硪歌
安乡硪歌起源于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修垸筑堤的劳动中,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安乡人民在筑堤保命,冬修秋修及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一种无可替代的劳动号子和特定环境下的文化传承现象。在流传过程中,它具有强烈的号召力…
张家界阳戏
阳戏是张家界土生土长的民族民间艺术组成部分。张家界阳戏,系阳戏分支,属于北路阳戏,但有上河调,下河调之别!剧目表演并无多大的差别!但在音乐上则各具风格,自成一体。张家界阳戏流行于大庸为中心的张家界地区…
澧州夯歌
澧州夯歌,是流行于澧阳平原及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音乐节奏劳动号子,也称硪歌。其节拍规整,音域适中,对比度很强,音乐坚定有力。一般以一个领,众人合的形式来表现。(一)、历史沿革澧州夯歌历史悠久,最早可追…
新晃八大怪
第一怪:贵客拦在寨门外贵客要进入侗寨,主人会以芦笙队迎接于寨门之外,设下重重路障,摆上拦门酒,客人喝了拦门酒,主人也就撤路障,迎客进寨。第二怪:合唱不用指挥带这是指“侗族大歌”,是侗族的一种无伴奏无指…
傩戏“杠菩萨”
会同傩戏“杠菩萨”:是流传于怀化会同、洪江、中方等地的一种由巫师行傩艺时,演唱的古老傩戏,“杠菩萨”即搬演菩萨,以杨公为河神,构成了独有的巫傩体系。会同高椅古村世代1的杠菩萨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这…
南福竹马
南福竹马,是我国汉族民间庆贺新春的习俗。约明末清初时,竹马戏传入湘南临武,至今仍留存并活跃于南福村。南福竹马角色三男一女,有“生、旦、净、丑”之分,着装为戏剧装,表演形式系装扮传统故事,演员分别唱一段…
侗族芦笙舞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
张家界高花灯
高花灯是流行于永定沅古坪一带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时,十二人至十四人不等。配有锣、钹、唢呐、鼓等乐器。每人手中拿一盏纸扎灯笼,内点蜡烛两根,顶扎一木偶像,用五色纸剪成戏文故事如“八仙”、“瓦岗寨”,…
平江花灯戏
平江花灯戏在民间被称为灯戏,是流行于湖南平江县境内和浏阳东乡一带的汉族传统戏剧,它以平江方言和长沙官话相结合,提炼为舞台语言。传统剧目有100多个。先期的剧目多为艺人创作,反映农村生活,泥土气息浓郁。…
苗族“排话”
城步苗族自治县五团镇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伟江等乡镇的苗寨里,流行着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曲艺“排话”。它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唱词一般为七字句,短句只有三个字,长句约有十个字左右。唱词讲究合辙押韵,悦耳…
走遍湖南省
湘西州特产
长沙市特产
怀化特产
常德市特产
邵阳市特产
郴州市特产
衡阳市特产
永州市特产
岳阳市特产
张家界市特产
益阳市特产
株洲市特产
娄底市特产
湘潭市特产
湖南省美食小吃
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十大特产
湖南省全部特产
湖南省地理标志产品
湖南省旅游景点
湖南省十大景点
湖南省地名网
湖南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