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特产
湖南省民俗文化
土家族梯玛歌
土家族梯玛歌,也作“土家族梯玛神歌”,是土家族梯玛活动中一种用土家语演唱的古歌。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四县土家族聚居区,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浓郁,对土家族人文社会影响深远…
土家族哭嫁歌
传说邻家嫁女娘邀呼目伴来商量三三五五团团坐你哭一场我一场《哭嫁歌》,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
串春珠
串春珠又名跳九州、走春潮、走线。源于远古时期祭祀始祖盘王“奏档”,跳盘王活动中的“围档”、“串档”,是从远古乐神舞发展起来的乐人舞蹈,是瑶族长鼓舞的姊妹篇,后来逐步演变成瑶山村寨欢度春节时跳的一个集体…
梅王的传说
梅王的传说,源自湘中梅山地区,主要流传于梅山中心地区的安化梅城镇、仙溪镇、大福镇、清塘铺镇、高明乡,辐射到了宁乡县、涟源市、新化县等周边地区。梅山是湘中一块广袤的土地,宋史载:“上下梅山,其地千里,东…
炎帝传说
炎陵县东连巍巍井冈,西接苍茫衡岳,得天地之造化,集山川之钟灵。这里,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所在地;这里,世世代代流传着炎帝的传说。2008年,炎帝传说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临武傩戏
临武傩戏又称“舞岳傩神”“大冲傩戏”,俗称“神狮子”。相传为油湾村17世祖王思能于明成化年间,在从师学习傩祭作法的过程中,有所创造丰富。而后油湾村的村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一代代心口相传,演变成了今…
巴陵戏
巴陵戏原名巴湘戏,民间又称之为岳州班,1953年始正式定名为巴陵戏。它是湖南省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湖南的岳阳、益阳、常德、湘西、长沙及邻近的湖北、江西部分地区。巴陵戏渊源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的…
沅陵辰州傩戏
傩文化在五溪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王逸在《楚辞章句•九歌序》中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舞以乐诸神。”五溪文化中的这种古俗,至今在沅陵,特别是七甲坪乡犹存…
涟源珠梅“抬故事”
珠梅“抬故事”是出现在湘中地区的一项颇有影响的民间活动。地处湖南省涟源市龙塘乡。明崇祯年间,当时道教已传入安化(现涟源市)各地,珠梅“西元山观”是最早建立的道教寺观之一,在当时战乱、民不聊生的情况下,…
武冈卤菜制作技艺
武冈卤菜制作术是一种民间传统食品的制作技术,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武冈城区范围内,是湖南民间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冈卤菜味道独特,以其色香、味美、甘甜、耐嚼而闻名于世,有生津、止渴、健肝养胃…
雕花蜜饯制作技艺
靖州雕花蜜饯技艺分布在湖南省西南、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交界的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渠阳镇及周边一带。雕花蜜饯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食品,又是美如玉琢、形色别致的工艺品,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是美食文化与民族文…
溪砚制作工艺
双峰溪口,盛产一种远古化石及特种石,史称溪石。同治年《湘乡县志》云:“涟水……东至溪口(黄花源水自北来注),又东经雪花滩(有石可琢为砚)。”溪石质地细腻湿润,五彩缤纷呈绛红、碧绿、橙黄、淡青、紫罗兰诸…
保靖松花皮蛋制作技艺
保靖松花皮蛋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分布在保靖县的碗米坡镇、迁陵镇、普戎镇、比耳镇、-乡、涂乍乡、毛沟乡、清水坪镇、野竹坪镇、清水乡、阳朝乡、复兴镇、大妥乡等土家族聚居的乡镇以及周边邻近的永顺县、花垣县、龙山…
土家族竹雕
土家竹雕是湘西土家族雕刻艺术中一种以传统土家雕刻与土家族特色建筑物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吸取传统竹雕工艺之精华,纳木雕,石刻之技术于一体,以土家族的各种特色建筑物为创件作题材,把土家族的特色建筑微缩…
苗族团圆鼓舞
苗族团圆鼓舞流行于古丈县河蓬乡民族传统舞蹈,产生于汉代之前,源于苗族古代祭祀活动。据《古丈坪厅志·民族卷》记载:“刳长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为鼓。使妇人之美者跳而击之,择男女善歌者,皆衣优伶五彩衣,或披红…
走遍湖南省
湘西州特产
长沙市特产
怀化特产
常德市特产
邵阳市特产
郴州市特产
衡阳市特产
永州市特产
岳阳市特产
张家界市特产
益阳市特产
株洲市特产
娄底市特产
湘潭市特产
湖南省美食小吃
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十大特产
湖南省全部特产
湖南省地理标志产品
湖南省旅游景点
湖南省十大景点
湖南省地名网
湖南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