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特产
湖南省民俗文化
靖州苗族歌鼟
“鼟(tēng)”是击鼓的声音,“歌鼟”原来是“多声部苗歌”的一种,即男女歌队对歌时唱的一类歌曲,而这种歌贯穿于苗民各种生活之中,由此,它成为“多声部苗歌”的代表。而后约定俗成,苗民便把“歌鼟”视为“…
二酉藏书洞传说
二酉藏书洞传说是流传于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说出处位于沅陵县西北15公里处的二酉苗族乡境内。二酉藏书洞位于沅陵县城西北二十里处二酉山上,二酉是一个地名,历史上流传有二酉藏书的故…
绥宁曲族“四·八”姑娘节
绥宁苗族“四·八”姑娘节,又称“黑饭节”、“乌饭节”,是出族群众除春节外一年一度最隆重的民间节庆活动。主要流传于以黄桑坪古苗王国为中心的绥宁县及周边的广大曲族地区。“四·八”姑娘节是一种集祭祀活动,饮…
湘西苗族挑花
挑花,俗称数纱,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苗族地区流传久远的民间工艺。它有别于绣花,从第一针起,所有的走针引线,全在布料的表面挑花行针,是苗族妇女娴熟的手工技艺。苗族妇女自己纺纱、织布,织的布叫…
酒鬼酒酿制技艺
酒鬼酒酿制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湘西北酉水流域的考古发现,及大量的历史文献证实:它起始于春秋战国,初雏在秦汉,基本成型于唐宋,成熟在明清,并臻于完美。千百年以来,一直是湘西地区少数民族普及面最广、影响最…
湘西土陶制作技艺
土陶,在龙山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很厚有民族文化,从我县境内历来出土的文物中得到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土著先民就制作了灰陶、黄陶、黑陶、白陶、彩陶等古陶器。龙山陶矿资源十分丰富,大都分布在太平山、新…
花垣司刀绺巾舞
绺巾舞为苗族祭祀性舞蹈,以手拿的法器(绺巾)而得名。多用于傩愿、接龙、椎牛等祭祀活动之中,流布于湘西州花垣、凤凰等苗族聚居县。花垣司刀绺巾舞是起源于湖南花垣县的一种祭祀舞蹈,现发展演变成民族群体性的娱…
苗族花带技艺
花垣县地处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面积1108.69平方公里,总人口27.7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78.6%,为全省苗族聚居县之首。花垣山清水秀,险奇秀美,独特的苗族人文环境,承传和发扬了古老的苗族…
湘西苗族服饰绘画
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在武陵山区的林莽间自强不息,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一般都居住在交通闭塞,群山环绕的恶劣环境,但是凭着苗族人民勤劳勇敢、聪明智慧,不仅创造了难以胜数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灿烂…
湘西木雕(苗族木雕)
木雕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初形成于商周,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有工艺木雕和艺术木雕之分。湘西苗族木雕属工艺术木雕类,它的形成与湘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当地的民俗风情及文化氛围紧密相连。它的雕刻艺术…
石羊走马灯
石羊走马灯是湖南省武冈市头堂乡石羊桥黄沙村杨姓村民新春闹春、庆贺丰年、谢祖祭祖、喜迎贵客时表演的一种队列调度式的民间舞蹈。它起自元末明初,至今己传有五百余年历史。影响深远,己入编《武冈县志》和《湖南民…
石市竹木雕
衡阳县石市竹木雕刻艺术源远流长。石市竹木雕始发于秦汉之前,至汉代,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明清时期竹木雕刻艺术发展走向顶峰。距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目前正逐步走向凋敝。抢救和保护石市竹木雕刻不容缓。石…
苗族插绣
苗族插绣是生活在高山大界深处的苗族妇女,根据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生活的感受,用五色丝线在苗布上插绣而成的立体图案花色。构图古拙淳朴、色彩热烈原始、绣法独特、立体感强烈。苗族插绣的主要特点:一是插…
连山斗牛舞
湘西南会同,地处怀化市南部。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流传在连山的斗牛舞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连山斗牛舞起源古老,流行在会同县连山乡、团河镇、高椅乡一带。是人们祈求农作物丰收的图腾舞…
酉水船歌
酉水船歌是流传于酉水流域的一种口头文学,它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即有槽船在酉水河中摆渡和进行短途运输。里耶出土的秦简、《禹贡南条水道考异注》及屈原的《涉江》中均有有关酉水船运中关于酉水船歌的记载。沈从文在…
走遍湖南省
湘西州特产
长沙市特产
怀化特产
常德市特产
邵阳市特产
郴州市特产
衡阳市特产
永州市特产
岳阳市特产
张家界市特产
益阳市特产
株洲市特产
娄底市特产
湘潭市特产
湖南省美食小吃
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十大特产
湖南省全部特产
湖南省地理标志产品
湖南省旅游景点
湖南省十大景点
湖南省地名网
湖南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