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特产
湖南省民俗文化
善卷传说
善卷传说是以“善、德”为主题思想,主要讲述善卷先生追求人性自然的和谐,不贪求功名利碌,“布善德,启民智”的事迹,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传说在尧帝南巡的时候,在德山脚下的善卷垸遇到了用…
道州调子戏
《道州调子戏》产生于明末崇祯年间,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其间经历了小调、对子调、地花鼓、调子戏的发展演变阶段。鼎盛时期道州全县拥有30余个调子戏班,现仅存6个戏班,分布于县城周遭4镇2乡。“道州调子戏…
龙山木偶戏
木偶戏俗称木脑壳戏,是流传在湘西北的一种古老而稀有的剧种,它是在土家族的祭祀戏、青苗戏、土地戏的基础上,不断吸收荆河戏、辰河高腔、汉剧等戏曲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地方剧种,多在院落、坪坝支庐围帐演出,民间俗…
湘西土陶制作技艺保靖
保靖县,地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云贵高原东端,武陵山脉中段,素有“陶城镁都”之称。境内丰富的紫砂泥、镁质瓷泥(黑陶土)、高岭粘土、叶腊石、硅石、硅灰石、长石风等陶瓷资源,为我县发展陶瓷技艺…
衡州花鼓戏
衡州花鼓戏是民间小戏剧种,流行于湘南各地,舞台语言以衡州方言为基础稍加提炼而成,主要声腔为“呐子牌子”和“川子调”。它的前身在衡阳、衡南、耒阳、常宁一带叫“马灯”;衡山衡东一带叫“花鼓灯”;攸县、茶陵…
桑植傩戏
桑植傩戏起源于原始、粗犷的祭祀仪式,有高傩、低傩、三元傩之分,其中,三元傩为全国独有。桑植县39个乡(镇、场)及其湘、鄂、川、黔、渝周边县市,其中廖家村区(含廖家村、上洞街、两河口、陈家河、打鼓泉、樵…
邵东木偶戏
邵东木偶戏属短把内签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与头相连)和两根手杆(通过宽袍大袖、与手相连)在五平方米左右的竹架帷帐内进行表演。据《邵东县志》记载:自明永乐二年(公元1405年)由江西乐安传入邵…
零陵花鼓戏
零陵花鼓戏,又称永州花鼓戏,是湖南六大花鼓戏流派之一,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零陵花鼓戏高亢优雅,清丽婉约,乡土韵浓,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2008年,零陵花鼓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
衡南七巧龙舞
衡南七巧龙舞是流传于衡南民间城乡各地的一种代表性龙舞,始创于衡南县东乡的江口镇九龙村。传说江口有九龙。九龙即“久龙”,很久以前,这里便是龙的故乡。至今,这一带还盛传着温和文静的“墨龙”(一说麦龙)、雄…
洞井龙舞
洞井龙舞是湘派龙舞的杰出代表,它在保留原始艺术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是长沙地区民间龙舞的缩影。洞井龙舞在湖南长沙市洞井铺镇一带较为红火。2008年,洞井龙舞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仓高跷
“白仓高跷”俗称“踩高脚”,又称“耍高跷”,是一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竞技娱乐活动,主要流传于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湖南省邵阳县白仓古镇及其周边乡镇。我国的高跷艺术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朔到《列子…
临武特色祁剧
临武特色祁剧流传于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临武县地处湘南边境,郴州市西南部。分别与北湖区、桂阳县、嘉禾县、蓝山县、广东连州市接壤。地貌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种类型,属亚热带季节性湿润气候区。是远近闻名的…
平江影戏
皮影戏(平江影戏)影戏自明清(可能更早尚待考证)传入平江到现在已有六七百年,平江地域宽广,但影戏演唱大同小异,风格基本统一。平江影戏流传剧目有两个特征:一、原创者名姓失传;二、没有文学剧本。艺人说“戏…
芷江孽龙舞
芷江孽龙舞是我国龙舞系列中的一种独特的舞龙形式,又称“独龙”舞,整条龙由1人舞,加上舞宝人,一共才2人。舞动时其奇妙的技艺以及独特的鼓乐伴奏将龙的精、气、神表达得淋漓尽致、热闹非凡。芷江孽龙舞在侗寨人…
七江炭花舞
七江炭花舞是一种古朴优美、刚柔相济、以打击乐为伴奏的民俗舞蹈,是梅山文化中独特的传统舞蹈艺术。一般由两人表演,舞龙灯时,七江炭花舞在前开路,主要流传在湖南省隆回县七江乡。七江炭花舞是湖南省历史悠久的汉…
走遍湖南省
湘西州特产
长沙市特产
怀化特产
常德市特产
邵阳市特产
郴州市特产
衡阳市特产
永州市特产
岳阳市特产
张家界市特产
益阳市特产
株洲市特产
娄底市特产
湘潭市特产
湖南省美食小吃
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十大特产
湖南省全部特产
湖南省地理标志产品
湖南省旅游景点
湖南省十大景点
湖南省地名网
湖南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