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特产
湖南省民俗文化
桑植花灯
桑植花灯是湘西花灯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支,它分为文花灯、武花灯、丑花灯等。桑植花灯是汉文化歌舞艺术与桑植当地的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和风俗习惯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歌舞艺术。桑植…
古丈跳马节
古丈跳马节流行于湖南省古丈县古阳镇太平村和双溪乡宋家村及其附近土家族聚居的村寨。土家族跳马节内容非常丰富,包括许马、择日、扎马、操旗、调年、驾马、西可乐、出马、祭神、跳马、烧马、抬老爷、审老爷、烧老爷…
花瑶讨僚皈
“讨僚皈”是花瑶人每年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沿袭至今有上千年历史。“讨僚皈”是瑶语音译,“僚”是“诅咒”的意思,“皈”指菩萨,“讨僚皈”意思是走过菩萨的诅咒。汉语称“讨僚皈”为“赶苗”,本义是驱赶…
侗款
桃源深处的侗乡,曾是个虽有父母却无君臣,有“款”无官民做主的世外桃源。“款”是古代、近代侗族社会特有的民间自治和自卫组织,具有原始氏族农村公社和原始部落联盟的特征,是前国家组织结构的一颗活化石。严厉而…
平江民歌
平江民歌是产生并流行于湖南平江县域的民间歌曲。平江位于湖南省东北角,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一方古老的沃土,也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自唐代开始,随着中国五次人口迁徙,先后从江西、广东、福建等地迁入平江的…
梅山傩戏
梅山傩戏主要流传于古梅山地区。今冷水江所传承的傩戏,为保存最为丰富、最为完整的梅山傩戏。冷水江市是古梅山蛮峒最后一代梅王苏得常(苏甘,1040—1120年)居住地,亦是梅山文化的核心区和发源地之一。梅…
石门桩巴龙传说
桩巴龙传说被人称为中国“第五大民间传说”,湖南、江西、湖北、黑龙江等10多个省都有流传。但石门桩巴龙传说更原始、更典型,产生年代更久远,流传面更广;现在,石门桩巴龙传说已列入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山孟姜女传说
嘉山孟姜女传说在湖南津市新洲镇嘉山孕育、产生,并最终以强大的生命力为嘉山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2006年,嘉山孟姜女传说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
炎陵客家山歌
炎陵客家山歌,是炎陵客家人用其特有的方言编唱的一种民间歌谣,是中国民歌中少有的艺术品类。极富特色的客家语言,极为细腻的感情色彩,婉转柔和的抒情,高亢奔放的音韵在客家山歌中交相辉映。2008年,炎陵客家…
土家族梯玛神歌
土家族梯玛神歌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民间文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梯玛活动中一种用土家语演唱的古歌。“梯玛”是土家语音译,“梯玛”既指土家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又是巫师的土家语称呼,即“敬神的人”。土…
擂茶习俗
桃花源擂茶习俗是当地群众日常饮食礼仪习俗。桃花源擂茶是一种生活用饮用食品,具有祛寒、保健、美容、延寿之功能,也是招待客人的必备佳品。擂茶习俗流传于湖南省桃源县桃花源、剪市、茶庵铺、兴隆街等沅水流域地区…
苏区歌谣
苏区歌谣是在传统歌谣基础上,注入革命内涵的一种音乐形式。苏区歌谣是湖南省炎陵县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炎陵县流传甚广。2008年,苏区歌谣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炎陵县(1994…
嘉禾花灯戏
嘉禾花灯戏,也就是湘南花灯戏,流行于舂陵河两岸。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叫“花灯”。嘉禾花灯戏,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地方小戏剧种。它流传于湘南以及广西梧州、粤北地区。因别具特色的嘉禾民歌、…
湘西土家族民歌
湘西土家族民歌是流传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保靖县、龙山县、永顺县、古丈县以及湘、鄂、渝、黔土家族聚集区的民间歌曲。2008年,湘西土家族民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湘西土家族民歌…
城步吊龙舞
城步吊龙舞是用长篙将龙身吊起来进行表演的一种龙舞。流传于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一带。城步吊龙舞是集工艺、武术、气功、表演、祭祀和礼仪习俗为一体的龙舞艺术。城步吊龙舞是龙舞的一种,流传于湖南邵阳市城…
走遍湖南省
湘西州特产
长沙市特产
怀化特产
常德市特产
邵阳市特产
郴州市特产
衡阳市特产
永州市特产
岳阳市特产
张家界市特产
益阳市特产
株洲市特产
娄底市特产
湘潭市特产
湖南省美食小吃
湖南省民俗文化
湖南省十大特产
湖南省全部特产
湖南省地理标志产品
湖南省旅游景点
湖南省十大景点
湖南省地名网
湖南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