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南省特产
云南省民俗文化
关索戏
关索戏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属于古老的傩戏,在云南省澄江县阳宗镇小屯村所仅有,它在演出形式上,仍保留着较原始的面貌,演出时一般头戴面具,边唱边舞,有娱神歌舞的遗风。开演时要举行祭祀,朝拜乐王庙。专演三国…
哈尼四季生产调
哈尼四季生产调,是对举世闻名的哈尼梯田农耕经验的总结。哈尼四季生产调深刻地阐述了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更替中的打埂、培育谷种、撒秧、插秧、打谷子、入仓等劳动全过程,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演唱…
苗族花山节
苗族花山节,是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流传于云南省各苗族聚居区。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初七,苗族同胞聚集在一起,共同欢庆花山节。苗族花山节又称“采花山”,整个活动有立杆、祭杆、闹杆、收杆四个程序,每个程序都…
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
“蒙自过桥米线”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食用方便、风味独特,为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品牌。蒙自传统过桥米线由米线、汤和配料三部分组成,集中原和边疆饮食文化之大成,多种味质不同的食物烹制在一起,形成营养…
铓鼓舞
铓鼓舞,哈尼语称“虎堵补鲁搓”,以铓鼓为道具,由哈尼族男性表演的民间传统舞蹈。铓鼓舞流行于建水县境南部坡头、普雄两个乡,8个哈尼族村寨,是哈尼族祭祀寨神“昂玛”的重要组成之一。铓鼓舞古朴深沉,粗犷豪放…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始创于清雍正年间,属于汉族传统的金属制作工艺,为石屏县岳家湾村岳氏家族特创。用这种方法制作成的花瓶、香炉、酒器、茶器、文房四宝等工艺品呈现出古色古香、典雅别致的韵味。传世文物有乌铜走…
佤族甩发舞
甩发舞,佤语叫“稿西尾嘿”,是广泛流传在佤族妇女中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产生年代已久。早年起佤族妇女就酷爱长发,以长发为美,并从小习惯长发披肩。每当妇女在竹槽下用水洗净头发后,都要低头梳整甩发晾干,也许“…
布朗族弹唱
布朗族弹唱流传于云南省勐海县布朗山乡,把布朗族的音乐、舞蹈、民俗、服饰等融为一体,节奏明快,风格独特,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2008年,布朗族弹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历史悠久,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以普春村为中心的数个哈尼族村落中。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包括了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讴歌山野田园美景等方面的内容。曲目以《吾处阿茨》(栽秧…
瑶族服饰
瑶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他们生活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瑶族先民,一般认为是秦汉时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或说源于“五溪蛮”。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
基诺族服饰
基诺族的衣料是妇女们亲手织的“砍刀布”,她们织布用腰机,织布的人席地而坐,经线一头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头拴在对面的两根木棒上。纬线绕在竹木梭上,用双手操纵着左右来回穿行,梭来回穿行一次后就用砍刀式的木…
傣族女子服饰
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
怒族民歌“哦得得”
怒族是一个热爱生活、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传统的民间文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怒族民歌“哦得得”流传于福贡县匹河乡,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相互表达感情时不可缺少的曲调。“哦得得”有“哦得得一”、“哦得得二”、…
基诺族日月花饰
基诺族服饰简单古朴,他们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彩条的土布衣服。基诺族男子穿宽裤和无领对襟白外衣。女子上着绣有各色图案的白色背心,外罩无领长袖外衣,下穿黑色红边的合缝裙子,身背1布袋。基诺族崇拜太…
东巴皮画
东巴皮画是云南皮画的重要代表,也是东巴文化的实物表现形式, 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那古老而辽阔的大草原,祖祖辈辈放牧牛羊的草原人创作了大量精致而有价值的艺术作品。也可依据客人的要求定制:皮画最可以追溯到游…
走遍云南省
大理州特产
红河州特产
普洱市特产
昆明市特产
昭通市特产
楚雄州特产
曲靖市特产
玉溪市特产
丽江市特产
临沧市特产
西双版纳州特产
德宏州特产
文山州特产
保山市特产
怒江州特产
迪庆州特产
云南省美食小吃
云南省民俗文化
云南省十大特产
云南省全部特产
云南省地理标志产品
云南省旅游景点
云南省十大景点
云南省地名网
云南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