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省特产
陕西省民俗文化
锣鼓草
“锣鼓草”山区农民集体换工在田间薅草时,为加快进度,一至三人在人群后,边敲锣鼓,边唱督工歌,随机随情编唱,尤其多在进度慢或做活质量差者身后边敲边唱,以激励干活加快进度,提高质量。该形式使生产场面热闹活…
羊皮鼓舞
羊皮鼓(舞):略阳县白雀寺、荷叶坝、横现河、马蹄湾、白水江等地,流传着一种带有氐羌族文化色彩的民间舞蹈羊皮鼓。羊皮鼓舞离不开羊皮鼓,它是舞蹈表演中的伴奏乐器,又是特定的道具,形成羊皮鼓舞的独特风格和动…
镇巴苗舞
傍晚,漫步在镇巴苗乡广场上,眼前便浮现出五彩缤纷的灯火,只见身着五颜六色苗族服饰的少男少女们,手拉着手,围成里外三个大圈,载歌载舞,欢天喜地,这便是镇巴赫赫有名的百人苗舞表演。精湛的表演,不时引来南来…
搬水船
搬水船是反反映在黄河渡口上的故事,一般是在晚上大场子结束后或者白天大秧歌在过街时进行表演,有时与戏剧相结合被搬上舞台。通过演员的引船、推船、停船、拐弯等惟妙动作真的像在水中行驶一样,优雅欢快,同时也用…
白鹿原打铁技艺
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方式,是人民生活、生产和军事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技艺,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处关中腹地的秦国首先使用并普及铁器,从而使秦国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一举成为春秋战国…
汉滨民间丧葬习俗
汉滨民间丧葬可谓富者铺张贫者俭,规模大小不定,视家境而为之。寿料,一柏、二杉、三楸、四杂木,寿料结构的用料粗细分“四块瓦”、“十二头”等。给棺材上添谓“收厢”,亲友祝贺,喜其成而视其不用。寿衣讲究上七…
狄寨徐文岳泥哨制作技艺
“泥哨”,俗称“娃娃哨”,又称“泥叫叫”,是陕西关中的民间玩具。据说源自西安清末民初的鱼化寨,是一种彩色的低温陶玩具哨子,造型丰满、简练,以戏剧人物为主,也有形体小巧的胖娃、小动物,最小者仅寸余。上个…
庙会(药王山庙会)
药王山五峰分布形如手指,古称“五台山”,因被尊为“药王”的隋唐时代伟大医药学家孙思邈曾归隐于此,故改称“药王山”。它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地处关中平原与渭北高原接壤地带,具有典型的北…
中医正骨疗法(朱氏正骨术)
富平县朱氏正骨术,是朱氏家族在继承和汲取了民间传统正骨文化,经过长期摸索、实践和总结而形成的。第一阶段以清康熙年间朱孔富开启朱氏正骨先河,朱诗祖、朱书恒、朱礼友三代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而形成了朱氏正骨…
咸阳茯茶制作技艺
茯茶属于黑茶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唯一具有发花工艺的发酵茶,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其中所含金花是有益人体健康的“冠突散囊菌”,属国家二级保护菌种,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养生功效。因其功效与中药土茯苓有异曲同工…
藤编(汉中藤编)
汉中藤编制品是汉中传统的工艺制品,由于汉中山区野青藤资源甚多,采割后经水煮、剥皮、漂白后,编制成各种藤制品,主要有坐椅、六棱八仙桌、屏风、书架、盘、筐、篮、箱、沙发、柜、躺椅、提箱、果盒等;编制图案多…
红拳
红拳是起源并流传于陕西省关中地区的传统武术拳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影响遍及西北、西南、中原、东北等地区,流派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等。红拳套势有小红拳、大红拳、太祖红拳、中红拳、太宗红拳、二路红拳、粉…
陕西快板
陕西快板是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并流行于关中地区的一种新型曲艺品种。陕西快板是在秦腔剧中的“数板”(也叫“数罗汉”)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快书、练子嘴、快板书的表演形式演变而成的。乐器使用了曲子坐唱中的…
汉中话
简介汉中位居陕西省西南部,毗邻关中、四川、重庆、陇南,遥望湖北,北横秦岭,南卧巴山,汉水中流三千里到汉口。简言之,汉中就是两山夹一川,南北过渡地带。因此这就决定了汉中本土文化的多样性于复杂性。“亦秦亦…
炕头石狮
中国狮雕,无论数量之多和种类之中,均为世界罕见。狮子和龙一样,是中国的一种吉祥象征。狮雕在世界范围又是流传最早和最广泛的一种动物,流传的过程牵涉到人类文化史,尤其从一个测面记录了世界性宗教的发展与演变…
走遍陕西省
西安特产
渭南特产
咸阳特产
汉中特产
榆林特产
延安特产
安康特产
宝鸡特产
商洛特产
铜川特产
陕西省美食小吃
陕西省老字号
陕西省民俗文化
陕西省十大特产
陕西省全部特产
陕西省地理标志产品
陕西省旅游景点
陕西省十大景点
陕西省地名网
陕西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