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青海省特产
青海省民俗文化
回族宴席曲
回族宴席曲,是回族人在婚礼、喜庆、伊斯兰节日演唱的民歌形式之一。又称“家曲”、“菜曲儿”。广泛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区。分为表礼、叙事曲、五更曲、打莲花、散曲等五类。这些宴席曲涵盖了回族群众数百年…
玉树民歌
玉树地区虽然物质财富上极度匮乏,但却是中华藏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名山之宗、唐蕃古道、嘛呢石之城、帐篷之城”来形容玉树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玉树素有江河之源、歌舞之乡、中华水塔之美誉。玉树民歌即山歌…
黄南藏戏
黄南藏戏是青海黄南地区藏族戏曲剧种,在19-20世纪中期,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黄南藏族自治州以及相邻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目前主要流行于黄南地区。黄南藏戏属于安多语系藏戏的一个重…
丹麻土族花儿会
丹麻花儿会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传统1,集戏曲表演、花儿演唱、商品贸易为一体,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日举行,会期为五天,一年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举办丹麻花儿会的丹麻镇位于青…
拉仁布与吉门索
《拉仁布与吉门索》是土族民间长诗,用土族口语创作并演唱,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群众中相沿传袭,至今仍为活态的口头文学形式。这部民间文学作品用生动的形象、深沉悲壮的语言及讲唱的形式记述了穷人拉仁布和牧主的妹…
七里寺花儿会
七里寺峡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南古鄯镇境内的小积石山麓。在这里举行的花儿会至少已有百年历史。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八方群众盛装举伞结伴而来,六七万人云集峡谷,通宵达旦对唱花儿。七里寺花儿会是群众自发组织…
瞿昙寺花儿会
瞿昙寺花儿会同时也是当地的庙会,从农历六月十四到十六日,共三天。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在青海各地花儿会中规模较大、影响深远。据考证,瞿昙寺花儿会从清道光年间瞿昙寺开庙会起,至清末民初逐渐发展成一定规模的花…
土族纳顿节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纳顿”土语原意为“游戏”,关于它的历史渊源,目前还没有发现文字记载。有学者认为,从纳顿节中傩舞傩戏的内容、形式、服饰等考证,纳顿节当起源于元代中期,完…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湟中银铜器可分为银器和铜器加工制品,皆具有藏文化的艺术特色。银器制品工艺精细,图案丰富、复杂,造型逼真,表现手法独特,湟中银器工艺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素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等特点而著称,以加工精美…
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
青海青稞酒传统酿造技艺主要指“清蒸清烧四次清”传统酿造工艺,即原料清蒸、辅料清蒸,清糟发酵,清蒸流酒,并用花岗岩窖池发酵的四次清操作工艺。该工艺融合多个民族、多个地区的酿酒技术,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青…
塔尔寺藏餐制作技艺
塔尔寺僧众主要食品是面粉、奶类、肉类和糌粑。大米只是偶尔吃一点儿,主要饮料为奶茶,饭后多饮酸奶。基本为一日三餐。塔尔寺主要是农区或半农半牧区风味,其特色是:取料广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还有各种农作…
湟源严酿皮制作技艺
酿皮是湟源丹城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酿皮加工用“蒸”、“馏”两种方法,馏的酿皮,金色发亮,薄细柔脆;蒸的酿皮,色褐沉重,浑厚肥大,两者色形各异,而味道基本一致。酿皮虽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饥解饿,也可…
尖扎达顿宴
尖扎达顿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顿”系藏语,意为“箭宴”之意,是安多藏区的一项特有的隆重的庆祝箭赛的活动,是尖扎地区在举行群众性射箭活动时,双方箭手们在紧张激烈的箭技比赛后,为达到和睦相处、友…
河南蒙古包营造技艺
草原、承载着我们无数的梦想,也保留了无限的文化,蒙古包及其营造技艺是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高超的技能和创作才能。它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生活实践中积累形…
庙会(贵德六月庙会)
贵德县六月庙会(俗称为六月会)是贵德地区影响较大的庙会。贵德六月会藏语称为“周卡拉什则”,意为“娱神节”,自明代沿袭至今。从农历六月十九日开始,当地居民将供奉在贵德周屯二郎庙的二郎神和供奉在贵德刘屯文…
走遍青海省
西宁市特产
海东市特产
海西州特产
海北州特产
黄南州特产
海南州特产
果洛州特产
玉树州特产
青海省美食小吃
青海省民俗文化
青海省十大特产
青海省全部特产
青海省地理标志产品
青海省旅游景点
青海省十大景点
青海省地名网
青海省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