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安州区特产
安州区民俗文化
民间验方
刮痧:寻来银器,例如银元、簪子等物,醮上菜油反复刮手肘靠内处或肩胛骨附近,直到把皮肤刮红为止,可治愈感冒、霍乱、中暑等症。何时传入安县,尚未发现确切史料,民国以来流传于安县城乡,近年做“安利”的常以此…
跳端公
安县跳端公在清末就已经出现了。解放后跳端公逐渐趋于频危。在农村,有些患者久治不愈,便请端公作法,驱鬼辟邪,祈求平安;“跳端公”仪式古老,时而舞,时而跳,时而说,时而唱,时而怒,或是兼而有之。唱词内容丰…
特色饮食制作工艺(红酥)
红酥,民间俗称“干盘子”。具有酥脆鲜香、入口化渣的特点,是安县特色小吃之一,被誉为川西北一绝。红酥制作技艺在川西北流传比较广泛,尤以秀水镇红酥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红酥制作相传产生于唐代,据考在乾隆四十…
纸扎技艺(安州区沸水镇)
《安县志》(91年版)记载:清嘉庆年间(1851—1861),秀水办有不二老、不二斋纸铺,次有立胜、正兴荣纸铺。民国年间,各大场镇共有10余家纸铺,除经营文具、纸张业务,使用木版、石印印制课本、信笺之…
画坛罐(安州区花荄镇)
安县的传统制陶工艺根据文献记载,安县土陶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县志》即说,在明代,安县的土陶生产已经形成规模。近两千年间,安县土陶经历过怎样的历史变迁和风风雨雨呢?根据已有文献记载,在明代以前,虽有…
草纸制作技艺
草纸,又称土纸。《安县志》(91年版)记载:“安县生产土纸已历时数百年”。旧时,草纸上品多用于点火与保存火种;粗纸用于包装,如包盐、糖果、包中药等,还用于祭祀,做焚化品;粗纸壳制成盒子,可装衣服、鞋帽…
原始器乐(吹号、吹树叶)
安县的原始器乐主要是指吹号、吹树叶两种,主要在我县的高川、茶坪两个乡镇的个别村组流传。山区环境闭塞,交通不便,山民们为了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一点乐趣,便出现了原始器乐的流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们在放…
李调元传说
李调元,字羹堂,号雨村,别号童山蠢翁,绵州罗江县南村(今安县宝林乡人),清代中叶学者、戏曲理论家、诗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李调元举进士,改翰林院蔗吉士。散馆后,授吏产考功司主事,后迁广东乡…
蛾蛾舞
安县在秦以前是羌族的一个部落小国,叫冉驼(音忙)国。汉武帝统一冉驼,设汶山郡。汉宣帝时,改为涪县,地属广汉郡。晋孝帝时,将今安县属地设置为晋兴(今永安)、益昌(今花荄)、西充国(今塔水)三县,属巴西郡…
蚌壳舞
据传承人介绍,蚌壳舞为羌族舞蹈。表演之前,先做蚌壳――破开荆竹制成骨架,再用纸糊――做成两片蚌壳;接着将表演者扎在两片蚌壳之间――蚌壳与人合而为一;表演时,蚌壳开则见其人,合则藏其人。表演人数可多可少…
川剧打击乐
川剧演唱分软场面、硬场面,软场面用唢呐、竹笛、胡琴、盖板子伴奏,硬场面用打击乐小鼓、小锣、二鼓、大鼓、大锣伴奏。相比之下,安县川剧打击乐最具特色。清末、民国年问,安县城乡表演川剧,艺人都要用打击乐喧染…
安州漆艺
漆艺,即用生漆涂染器物的技艺。中国是世界漆艺的发源地,河姆渡出土的朱漆木胎碗距今已有7000余年。西汉,蜀地广汉设有王室,“作漆器物者也”…。《汉书贡禹传》云:…’漆艺何时传入安县,尚未发现确切的史料…
成人礼(洗三、满月)
催生:孕妇分娩前夕,娘家父母(一般是母亲去)备一只公鸡、一只母鸡、鸡蛋及婴儿衣裤等物前去看望女儿,称为催生。目前,此俗仍在域乡流行洗三:婴儿出生三天,用陈艾、菖蒲、姜葱等煞水洗澡,净身防病,称为洗三。…
安县油茶
分布区域:我县的油茶这一地方特色小食品,主要分布在我县的花荄、塔水、秀水等地,其它场镇也有这一特色食品的制作加工和销售。以安县的“付家特色小吃”加工制作的油茶最为正宗。基本内容:油茶这一特色食品是师傅…
安州莲花落
分布区域:连花落起源于宋,何时传入安县无考。基本内容:艺人自做一副竹板、一端用细绳连接,再做一小串闹子,就是连花落。主要特色价值:表演时,左手两块竹板相互撞击,右手抖动闹子,双手巧妙配合,产生有节奏的…
走遍安州区
绵阳市特产
安州区特产
梓潼县特产
北川县特产
三台特产
涪城区特产
平武县特产
盐亭县特产
江油特产
游仙特产
安州区美食小吃
安州区民俗文化
安州区十大特产
安州区全部特产
安州区地理标志产品
安州区旅游景点
安州区十大景点
安州区地名网
安州区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