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特产
西安民俗文化
周至庙会
起源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在楼观建清庙,祭祀老子,是庙会的先声。魏晋南北朝时,周至建起一些佛教寺庙,庙会渐兴。唐代李渊认李耳为远祖,在楼观大兴土木,修建规模宏大的宗圣宫等建筑。唐代皇帝6次到楼观,举行隆重…
民间信俗(迎城隍)
“迎城隍”在当地俗称“接爷”,已有600多年历史。迎接队伍由村民自发组成的艺术表演队组成,表演方阵围绕城隍夫妇神轿,秧歌队、舞蹈队、担子队、锣鼓队、社火队一边行进,一边演出,吸引很多观众。“城隍”即城…
狄寨徐文岳泥哨制作技艺
“泥哨”,俗称“娃娃哨”,又称“泥叫叫”,是陕西关中的民间玩具。据说源自西安清末民初的鱼化寨,是一种彩色的低温陶玩具哨子,造型丰满、简练,以戏剧人物为主,也有形体小巧的胖娃、小动物,最小者仅寸余。上个…
补天补地节
临潼一带有个风俗,农历正月二十前不准烧干锅,要到这天才开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烙干馍,馍烙好后,先给房上扔一块,是谓“补天”;再往地上撂一块,是谓“补地。中国神话传说中有共工与祝融之战,共工败而怒触…
哑柏刺绣
哑柏刺绣可溯源于西周、秦汉初兴,随唐继起,衰落于民国,振兴于今。哑柏地处关中平原腹地,气候温和,适宜于栽桑养蚕、抽丝织帛。清乾隆年间,周至县令邹儒大力推广蚕桑事业,并在哑柏建有织帛工场。按照哑柏乡俗,…
临潼民间社火
临潼民间社火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渭河南北各乡镇均有分布,如栎阳马踏青器山社火,相桥田市的老虎爬杆、背芯子,雨金的耍龙灯、踩单跷、北田的大头娃、单狮双狮,零口的十面锣鼓,马额的花船、竹马,穆寨的高跷、抬…
骊山古庙会
相传女娲采五色石补天、抟土作人,倡婚姻而繁衍人类,后世尊其为“骊山老母”,并于农历六月十一至十五举行盛大的庙会,祭奠她的伟大功绩。每年这个时候,关中一带的群众、国内外游客甚至港澳台同胞都会熙熙而来,浩…
关中道情
关中道情是陕西省的汉族皮影戏剧种之一,以长安为正宗,亦名“长安道情”,又称“拉波戏”,盛行于长安、蓝田、户县、咸阳、兴平等地。它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前者流行于黄河两岸,后者流行于陕北及内蒙古等地。在不同…
长安王曲城隍庙祭祀和庙会
王曲城隍庙为十三省总城隍庙,位于长安区王曲镇,每年春节、农历二月初八、十月十五,王曲城隍庙均有大型的祭祀活动。此时,除西北五省的士农商贾外,还有川、滇、贵、鄂、蒙、藏、齐、鲁、晋、冀、豫、徽等地善男信…
临潼十面锣鼓
“十面锣鼓”流传于西安市临潼区的零口、马额、纸李、新丰、铁炉等乡镇及与临潼区相连的渭南市南义村和高陵县的个别地区。十面锣鼓的舞队由21名男演员组成,其中一人敲击马锣进行指挥,另有十人敲社鼓、十人敲社锣…
渭旗锣鼓
渭旗锣鼓是周至县二曲镇渭旗村的传统保留节目,源远流长,俗称“威风锣鼓”,古称“击鼓刺秦”。关于“击鼓刺秦”的传说,现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来自“荆坷刺秦”的典故,据说是为了纪念不畏凶险,敢于拼搏的…
阎良新兴特技唢呐
唢呐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革”前比较兴盛,“文革”期间破四旧时曾一度销声匿迹。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又逐渐兴起,常用于表现大喜大悲的红白喜事、年节庆典等场合的表演,经过长…
斗门石婆庙七夕传说
斗门石婆庙会和七夕传说的历史渊源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不仅在中国妇孺皆知,在韩国、朝鲜、日本等国也广泛传播,源远流长。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
周至大玉木偶戏
周至大玉木偶戏是流传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大玉村的民间传统戏剧,是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周至县大玉村位于周至县城东南部、古楼观脚下,就峪河东岸。据村碑记载,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因原村…
周至道情
周至道情是流传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道情,是道教宣传教理教义为道教服务的一种汉族民间演唱曲艺。最初宣扬道家的修身养性,改恶从善为宗旨,也是道家所说的“点化”。周至县历史悠久,周…
走遍西安
陕西省特产
长安特产
周至县特产
蓝田特产
临潼特产
鄠邑区特产
雁塔区特产
灞桥区特产
碑林特产
莲湖区特产
高陵区特产
阎良区特产
新城区特产
未央区特产
西安美食小吃
西安老字号
西安民俗文化
西安十大特产
西安全部特产
西安地理标志产品
西安旅游景点
西安十大景点
西安地名网
西安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