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特产
成都市民俗文化
大邑麻羊
“大邑麻羊”凭借大邑县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传统生产工艺,以成都麻羊为基础进行繁育与生产,是大邑县特有的肉羊产品。大邑县悦来镇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风情悦来麻羊美食文化节”,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品尝美…
川剧
川剧流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它主要有高腔、胡琴、弹戏、昆曲、灯调五种声腔,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演变历史的一个缩影。明末清初,昆曲、…
都江堰放水节
延续2000多年的清明放水节(古代又称“开水节”),源于4000年前的江神信仰和2000多年前对江水的祭祀。据1974年在都江堰渠首出土的李冰石刻像的铭文考证,至少在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都江…
成都漆艺
成都漆艺是我国最早的漆艺之一,现存于成都市青羊区。成都漆器又称卤漆,发轫于商周时期,金沙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现在依然文饰斑斓、色彩亮丽。到战国、秦汉时期,成都漆艺趋于兴盛,正如《史记》所言:“木器髹者千…
竹麻号子
竹麻号子是造纸工人在打竹麻时所唱的一种劳动号子,主要流行于成都所辖邛崃境内平乐镇的金华村金鸡沟、金河村杨湾、同乐村的芦沟以及花楸村等地。竹麻号子唱腔原始、质朴、粗放、高亢,是川西地区民间少数原汁原味演…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是四川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20世纪30年代在成都、重庆相继成立清音歌曲演唱会或称改进会,以后遂以清音命名。四川清音渊源于明、清时的俗曲,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很盛行,以泸州、…
四川扬琴
四川扬琴中国四川曲种。约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流传于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至光绪时已有艺人100多名,并分为南会、北会两派。南派行腔华丽,细腻柔美;北派工稳豪放,长于叙事。1925年,扬琴科社慈惠堂招收盲…
成都糖画
成都糖画,民间曾称其为倒糖饼儿、糖粑粑儿、糖灯影儿,是用融化的糖汁作画的一种手工技艺,主要流传于四川省成都市极其周边地区,是一种既能品尝又能观赏的传统工艺品。2008年,成都糖画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
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
郫县豆瓣,酱脂香浓,红褐油润,辣而不燥,回味醇厚悠长,被誉为“川菜之魂”,是川菜的必备调味品。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是四川省重要的、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很早就已享誉神州内外,在2008年入…
川派盆景技艺
川派盆景是中国传统盆景四大流派之一,自东汉雏形,五代起兴,历唐、宋、元、明、清,其间一路沉浮,最终形成风格流派。四川古称巴蜀,其地域涵盖川西、川东,特别是以成都地区为代表的盆景制作技艺,应是川派盆景制…
西岭山歌
山歌,是山魂之音,也是山民的心声。有一首西岭山歌歌词是:“西岭大山有山魂,西岭山水养山民。山歌唱的是山魂声,山歌唱的是山民心。“往昔数百年来,西岭山民往往以唱山歌为乐事。他们在春种秋收中,在守玉米防兽…
瓷胎竹编技艺
竹编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为四川特有。在邛崃平乐独具特色的品种为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它是用优质慈竹削成粗细匀净的篾丝,经过刮纹、打光和劈细等工序抽成细丝,再以瓷器器皿为胎,编织成雅俗共赏,…
黄龙溪火龙灯舞
黄龙溪镇“火龙灯舞”起源于南宋时期,先民们根据“黄龙见武阳赤水”和主管光明与黑暗的“烛龙及主管风风雨雨的应龙”,“一龙生九子”的神龙图腾文化按照民间信仰吉祥的“蛇身、鹿角、虎眼、牛耳、象腿、马鬃、鱼鳞…
竹编(道明竹编)
道明镇位于崇州西北部,距崇州市区6公里,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素有“竹编之乡”的美誉,全镇5800多户农户中有30%以上专业从事竹编。道明竹编是以道明镇为中心,幅射我市济协、东关、白头、公议等乡镇的农…
蜀锦织造技艺
蜀锦居中国四大名锦之首、为中国织锦第一座里程碑,蜀锦是“四川成都所织造的花锦”(沈从文《蜀中锦》),蜀锦传统手工织锦即是用传统的蜀锦花楼织机以传统手工技艺而织成的锦缎。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中…
走遍成都市
四川省特产
崇州市特产
大邑县特产
邛崃市特产
都江堰区特产
金堂县特产
郫都区特产
青羊区特产
彭州市特产
新都区特产
武侯区特产
温江区特产
双流区特产
新津区特产
蒲江县特产
简阳市特产
龙泉驿区特产
锦江区特产
青白江特产
成华区特产
金牛区特产
成都市美食小吃
成都市民俗文化
成都市十大特产
成都市全部特产
成都市地理标志产品
成都市旅游景点
成都市十大景点
成都市地名网
成都市名人
[第1页]
[2]
[3]
[4]
[5]
[6]
[7]
[8]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