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西省
>
南昌市特产
南昌市民俗文化
进贤梅庄花棍
梅庄花棍又称“打莲花”,起源于元代,是流传在进贤县梅庄镇、二塘乡、南台乡等地的一种民间舞蹈。最早的“花棍”采用池塘中的真实带花莲杆,作祭典、迎神之用,后经民间艺人革新,改用带节鞭的小山竹棍,两头止挂数…
进贤李渡道情
李渡道情是江西省的一种民间曲艺,相传起源于唐末,形成于宋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主要分布在江西进贤县李渡镇及其所辖的各个村落,亦传及周边乡镇,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传承历史。道情相传起源于道家所唱法曲,后发…
南昌塔城豆鼓制作技艺
豆豉是江南百姓十分喜爱的传统食品,出产地众多,南昌地区中首推南昌县塔城乡豆豉品质量佳。《楚辞·招魂》中有“大苦咸酸,辛甘行些”的诗句。这里的“大苦”,据说就是豆豉。至今,江西人还有爱吃豆豉的习惯,如“…
进贤李渡烧酒酿造技艺
李渡镇,自古就是商贾重镇,也是江西的粮仓,更因精湛的烧酒酿造技艺扬名四方,享有“江南酒乡”的美誉。史载北宋太平兴国年间,邓金林、娄宝清二人来李渡办起了第一个前店后坊式的酒作坊。元代,李渡周边乡镇相继出…
安义糕点印模雕刻技艺
在明朝时期,位于乔乐乡东南面的小岭村糕点印模雕刻就以其精湛的技艺,精美的图纹,印饼易脱的优点名扬天下,并一度成为宫廷御用品,还称之为“江西一宝”。村庄上男丁大部份从事印模雕刻,高品质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进贤夏布制作技艺
张公夏布制作技艺是流行于进贤县张公镇南部地区的一种土布织造技术。据王氏家谱记载,夏布制作技艺可上溯至清代雍正年间,距今近300年历史。其技艺起源于铜岭村委会的曹家村。曹家村由山东迁居而来,与文学巨匠曹…
进贤木板活字印
进贤白圩木版活字印谱技艺,是在梨木板上刻好阳文反字之后,锯成单字,用刀修齐,统一大小高低,然后排字,行间隔以竹片,排满一版框,用小竹片垫平并塞紧后涂墨,铺纸印刷,字模采用明朝官方字体——老宋体,印于宣…
进贤文港毛笔
进贤文港镇位于江西抚河下游东岸,时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的故里。文港毛笔制作器具有30多种,制作原料主要为优质山羊毛、山兔毛、黄狼尾毛、香狸子毛以及植物竹等,制作工序有126道,主要分为芯毛制作、护毛…
南昌祭轿
祭轿是流传在南昌县八一、莲塘、向塘、武阳等地的一个人生礼俗。它流传至今大约200年历史。男方在迎娶新娘的那天,对即将去接新娘的轿子的一种祭祀仪式。祭轿仪式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一、洒酒祭轿;在轿子里外洒…
南昌锣鼓十八番
锣鼓十八番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打击乐器表现形式,南昌县八一乡胡华村、塔城乡凤岗村、冈上镇黄台村等地都有锣鼓十八番。流传至今已经有300年历史了。其曲牌众多,打法多样,气氛热烈,表现丰富,形式多样。即可…
进贤文港微雕
微雕,是一种以最小的刀具锋毫在最小空间创作最小浮雕、立体雕、篆刻、平面图文雕,肉眼无法看清,需借助高倍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的艺术作品。微雕艺术则是一门集雕刻、书画、细作、静功等多项技艺于一体的高难度综合艺…
安义唢呐
安义唢呐是在清朝初期,由湖北两个行乞王姓的民间艺人流传过来的。唢呐吹奏用于做屋奠基、上梁、修谱、寿诞、店铺开张、进香祈愿、祭天求雨、结婚、丧事、抬菩萨等。喜庆时就吹奏《高腔》《小汉》《洗马》《小桃红》…
新干摇钱树
摇钱树,又称莲花落,源于宋,形于明,盛于清,源远流长。《新淦县志》记载“竹龙又替水龙船,斗巧争奇色色鲜,笑煞城东王老爷,听人齐唱落离莲”。“落离莲”即莲花落,时为盲人行乞而唱的劝世戏文,以扬善贬恶、因…
三江抬故事
三江抬故事自唐末宋初便流传于三江镇南街村,每年正月十三和农历八月十八是三江镇南街村蔡家举行抬故事的日子,至今已流传近千年之久。抬故事,顾名思义就是将装扮成故事里人物的演员,用故事架(一张四方的桌面,面…
塘南贺郎歌
塘南贺郎歌流传于南昌地区乡村,是举办婚庆礼仪、洞房花烛之夜必备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其曲目众多,歌词文采飞扬,表现形式丰富、气氛热烈。既有一人独唱部形式,也有众人共同喝彩环节,是南昌县地区婚庆喜事中一种…
走遍南昌市
江西省特产
南昌县特产
进贤县特产
安义县特产
新建区特产
东湖区特产
青山湖特产
西湖区特产
青云谱特产
红谷滩区特产
南昌市美食小吃
南昌市民俗文化
南昌市十大特产
南昌市全部特产
南昌市地理标志产品
南昌市旅游景点
南昌市十大景点
南昌市地名网
南昌市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