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特产
宁波民俗文化
箍桶制作技艺
木桶自古就是家庭常用物,它用木板与竹钉围拼而成,用于盛水、洗身或盛放各种物品,也曾是最早的农业生产工具(如盛粪尿的便桶等)、祭祀器具和战争器械之一,至今仍有许多人在作为家用物。制作它的人被称为“箍桶匠…
宁波虎头鞋制作技艺
老虎头鞋是童鞋的一种,为一至三岁幼儿所穿,寓意避邪和孩子长得虎虎有生气。据传其起始迄今至少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一般应该是奶奶、外婆或姑姑做给孙子、外甥或侄子穿的,现在还有一些地方保留着姑姑应做三双虎头鞋…
陆氏伤科
陆氏伤科曾被誉为“浙东第一伤科”,始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58年前后),创始人陆士逵,喜武术,与宁波著名拳师王端伯至交。王著有《秘授伤科实验良方》和《接骨秘方》等治疗伤跌打损伤的书籍,陆得到了他的真传…
宁波泥塑
泥彩塑又名泥塑,它是以黏土和颜料为主要原料,通过艺人的手工捏塑出各种人物、动植物或其他器物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来在信仰和宗教领域得到了很大发展,至明清代则更为繁荣,出现了许…
宁波农谚
农谚是先祖们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典,是人们在无法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环境里得以休养生息的法宝。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后人进行科技开发的元素,是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鄞州区高桥镇文化站搜集整理…
宁波评话
“宁波评话”为地方曲艺形式的一种,俗称“讲武书”或“单拍”,相传在宋、元时代即有艺人在“瓦舍”里“讲史”的。清道光年间,宁波城区就有供评话艺人演讲的茶馆酒楼数十处,还有其他各县(市)、区的城乡、集镇中…
宁海乱弹
宁海乱弹的形成在清代乾隆时期。民国后期是乱弹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当时宁海的演出市场中占据统治地位。兴盛时期有戏班子上百个。乡间一些较大的村落都组织有一个戏班子,以唱平调、山坑调和乱弹为主,俗称“昆高乱”…
宁海竹编
宁海竹器编织工艺历史悠久,竹编是当地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其编织工艺,因其篾细、结实,闻名省内外。竹编器具结实、耐用,而且用途广泛。所编织的各种竹器,有套篮,针线箩、提篮等等,种类丰富且经久耐用。…
龙舞(田洋湖茶山老龙)
象山田洋湖茶山老龙是象山历史最悠久的龙舞之一,流布于象山县定塘镇田洋湖村,在定塘镇、晓塘乡、新桥镇一带较为著名,在全县具有较大影响力。田洋湖茶山老龙创立年代无法考证。在清光绪年间(1904年)举行了规…
灵南狮舞
我国的民间舞狮活动历史悠久,象山泗洲头镇上马岙村的《灵南舞狮》人称“太平狮子”,以祈求祖神和其他神灵庇佑一方平安为表演的宗旨,据说在清代以前就已存在,但具体如何传入和传承了多少年代已无从查考。旧时它主…
鱼灯舞
鱼灯舞是东南沿海渔民在喜庆丰收灯会中表演的一个舞蹈。象山县石浦昌国卫一带有流传。该舞蹈自元宵前夜上灯,正月十八日落灯。鲫鱼灯舞因队形严整、舞姿优美并有吉祥如意象征,为四乡八邻争相邀请表演。鱼灯舞的衍生…
横河剪纸
剪纸又称刻纸、剪窗花,它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出来的一种手工艺品,据资料佐证,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剪纸艺术就达相当水平了。横河剪纸出现至今约有300多年的历史,由于当地历史上移民较多,故此其剪纸…
象山龙灯锣鼓
象山龙灯锣鼓具有独特的打击风格和音响效果,尤其是石浦地区龙灯锣鼓别具一格,世代相传,繁衍不绝。象山南部的龙灯锣鼓在明嘉靖年(1566年)左右形成,时值昌国设卫,戚继光屯兵,民间庙会盛行,龙灯作为庙会巡…
余姚风筝制作技艺
清明前后放风筝,已成为千年不变的习俗。历代余姚县志也都有关于放风筝习俗的记载。风筝是集构思、绘图、制作、放飞为一体的综合工艺作品,制作者既要有深厚的美术功底,也要有削竹劈篾的手工技能和细心的裱糊技术,…
三北小锣书
三北小锣书,原名三北唱新闻,源自旧社会在外做长工的农民,在休闲时以一碗一筷作伴乐,自编自唱一些生活顺口溜、从而用以自娱自乐的一种演唱形式,相传已沿袭了很久。后来,观城、坎墩艺人沈云卿、柴高夫等在演唱时…
走遍宁波
浙江省特产
鄞州区特产
象山特产
余姚特产
宁海特产
慈溪特产
北仑区特产
奉化特产
海曙区特产
镇海区特产
江北区特产
宁波美食小吃
宁波老字号
宁波民俗文化
宁波十大特产
宁波全部特产
宁波地理标志产品
宁波旅游景点
宁波十大景点
宁波地名网
宁波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