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省
>
延安特产
延安民俗文化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汉族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1]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
安塞剪纸
塞剪纸是流行于陕西省安塞县的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大凡喜庆的日子,安塞妇女都要铰剪纸、贴窗花。腊月天,妇女们围在一起,早早就为春节剪纸,临近年关,家家户户新糊的洁白窗户纸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剪纸。这样,一个…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流传于陕北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说唱者多为盲人。说书艺人中流传有说书是三皇流传的故事。绥德有个三皇庙,每年七月十五,各地书匠都要云集这里,为祖师爷义务说书,在艺人眼里认为三皇为说书祖师爷。三…
壶口斗鼓
壶口斗鼓是陕北民间传统鼓舞艺术中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源于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旁,流传于陕西省宜川县黄河沿岸的壶口乡、高柏乡一带。壶口斗鼓融舞蹈、武术、打击乐为一体,具有高亢昂扬、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威猛…
子长唢呐
子长唢呐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它以五人一组,系吹打结合吹奏班子,活跃在民间。这些民间乐队人虽少,但乐器声音宏亮,吹起来红火热闹,曲调委婉动听,群众十分喜欢。过红…
黄陵剪纸
由于黄陵地处陕北与关中的交界处,所以黄陵剪纸不但保持了陕北艺术中粗犷、朴实的地方风格,又受关中地区的影响,具有秀丽、细腻、明快的艺术特色,即富有黄土高原浓郁的生活气息,散发着泥土的馨香,又体现了黄陵人…
黄陵老秧歌
老秧歌是流行于黄陵民间的一种舞蹈艺术,按其表演形式、服装、道具、化妆和舞蹈的风格特点与当地传说,它是根据汉代宫廷歌舞和流传在民间的秧歌演变而来的,经过民间艺人们的不断创新,形成了现在这种风格的广场民间…
延长曲颈琵琶
延长曲颈琵琶,身高1米左右,音箱成梨形,面上有九品四相,四弦,腹中有响线,摇动琵琶时,铿然有声,颈弯曲,颈顶部有一尖角,形似蝎尾,用于悬挂多余的牛皮弦。曲颈琵琶音色优美,穿透力强(衰减小,传得远)。高…
黄帝传说故事
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根据记载,号轩辕氏、有熊氏,姬姓,一说姓公孙,姬姓部落首领,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个。黄帝也被道教尊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关于黄帝的传说:据传…
甘泉莲花灯
甘泉莲花灯,民间舞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甘泉莲花灯是节日喜庆秧歌的一种,舞蹈和配乐形式较为固定,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和程式,舞蹈者女手持莲花灯,男手持鱼纹灯,以代表女性阴柔的莲花和代表男性阳刚…
黄陵麦秸画
黄陵麦秸画又称麦杆画,是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和陕西黄陵麦秸结构应归为一类的还有刨花画,棉絮画。其主要是利用麦杆刨花等的自然光泽、纹理以及其特有的延展性、柔韧性,在民间艺人的精妙构思,精心创作下,经过…
鄜州飞锣
鄜州飞锣,也称富县飞锣,是陕西省富县的汉族民俗舞蹈艺术。鄜州飞锣能够增添节日气氛,也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是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鄜州是陕西富县的古称,得名…
黄陵抬鼓
黄陵抬鼓”也称“龙鼓”,是具有鼓乐和鼓舞两种风格特点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是黄陵祭祀活动和秧歌社火中常用的大型打击乐舞。“黄陵抬鼓”形式独特、特点明显,具有典型的地域风格。其小抬鼓鼓面直径约45公分,…
子长老秧歌
子长秧歌的最早形式是庙会秧歌,俗称老秧歌。每逢春节,由庙会会长选择伞头,组织秧歌排练。正月初二(也有初七、八的)“起秧歌”前,先由会长率领秧歌队拜庙,借此驱恶逐邪,求得当年风调雨顺,人人平安。经千年沿…
走遍延安
陕西省特产
子长市特产
黄陵县特产
宜川县特产
宝塔区特产
甘泉县特产
吴起县特产
志丹县特产
延川县特产
富县特产
安塞区特产
延长县特产
洛川县特产
黄龙县特产
延安美食小吃
延安民俗文化
延安十大特产
延安全部特产
延安地理标志产品
延安旅游景点
延安十大景点
延安地名网
延安名人
[第1页]
[2]
[3]
[4]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