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省
>
恩施州特产
恩施州民俗文化
恩施“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也叫“薅草歌”,是恩施市民歌中田歌的一种俗称,是土家族的一种伴随劳动生产、民歌与响器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历史上,土家族地区山大人稀,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糟蹋庄稼,伤害人畜。在这…
丹阳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
酿造酒俗称“黄酒”,系以稻米、黍米、玉米等为原料,淘洗、蒸熟、淋净后以白曲和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加入江曲、优质水,发酵后酿成熟醪(浊酒),再经压榨、泼清、沉滤等工序而最终制成。酿造酒色黄,清亮透明,香气…
土家摆手节
摆手节。过去,土家人祭祀祖先和土王,于正月初三至十五,到土王祠“摆手”。土司时期的敬土王、祀祖先的节日活动残存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只在来凤的极个别偏僻的土家村寨可见。现在,正式将这一节庆活动…
利川“灯歌·花灯·龙船调”
土家族“灯歌·花灯·龙船调”是利川柏杨一带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是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灯歌形式。表演时划地为台,一人扮幺妹,花枝招展,低眉弄姿,站在船心。一人扮书生,兰衫纶巾,手执折扇,潇洒站在船…
建始闹灵歌
安乐井“闹灵歌”热烈、明快、活泼,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分角色且歌且舞。陈生源因精于安乐井“闹灵歌”(跳丧)而闻名遐迩。陈生源是建始县业州镇建阳村人,今年75岁。他从15岁起便从师学习跳丧、打锣鼓等民间…
恩施板凳龙
恩施板凳龙源自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楠木园村杨家家传武术“板凳拳”,由“板凳拳”招式演变发展而来,最初形成时期大约在清末至民国初年。杨家祖居湖南,约在300年前迁移而来,数代习武,其子孙于农闲之余为强身健体…
建始南乡锣鼓
建始南乡锣鼓发源于建始县高坪镇干沟村,广泛流传于建始县高坪、三里、龙坪、红岩、花坪等乡镇以及巴东县绿葱坡、大支坪等地。它是在本地锣鼓的基础上,融合外来戏曲艺术而成的,由“干牌子”“行路调子”“坐堂调子…
宣恩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又称山锣鼓、打闹歌、打锣鼓、挖土锣鼓等,是流行于武陵山区的劳动生产歌,是土家族、汉族薅草时节以锣鼓伴奏形式演唱的一种长歌,是劳动生产与音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2008年6月,宣恩薅草锣鼓被…
地龙灯
地龙灯,俗称“巴地梭”,现流传于恩施州来凤县的大岩板、板沙界两个相邻的土家山寨,是酉水流域来凤土家族的一种独特的民间灯舞。2011年5月,地龙灯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地…
来凤三棒鼓
来风旧司乡岩朝门村三棒鼓,属于祖传,历史很悠久。相传岩朝门田氏三棒鼓,近十代在鄂、湘、川、黔边区享有盛名,广为流传,其抛刀绝活精彩绝伦。演唱内容现场发挥,演唱特色,是把有一定重量有锋利的铁器,轮番的抛…
土家族偷俗
偷,历来是被视为可耻的卑劣行为,可是在鄂西一带的土家人聚居的吊脚楼里,至今仍保留着几种别开生面、饶有风趣的“偷俗”。这“偷俗”不仅不为土家人唾弃,而且还受土家人的赞赏并传为美谈。偷梁树土家人修建吊脚楼…
肉连响
“肉连响”,是湖北省利川市土生土长的、以独特的肢体表演为主要形式的少数民族地方舞蹈品种,流行在该市的都亭、柏杨、汪营一带,舞蹈主要以手掌击额、肩、脸、臂、肘、腰、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而得名。“肉连…
八宝铜铃舞
土家族民间体育活动之一--八宝铜铃舞土家族的八宝铃舞,是根据土老司法事活动中的动作编纂的,依其舞具八宝铜铃而命名。八宝铜铃,是用一根一尺长、直径两公分的硬杂木为铃把,上顶刻一马头形,下底砍一个三寸长半…
鹤峰“田歌”
鹤峰县因其独特地理环境成为湘鄂边界诸文明的融汇之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民歌体系。“田歌”,是鹤峰诸多山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歌种类之一,来源于土家人特殊的劳作方式,是土家人以组织生产,激兴鼓劲的田间民歌。…
土家月半节
月半节恩施土家人十分重视过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月半又称“中元节”、“鬼节”、“亡人节”,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以纸钱封包,写上已故亲人的名字,在屋外烧掉,并大声呼喊亲人,表示哀悼,以示敬送…
走遍恩施州
湖北省特产
恩施市特产
来凤县特产
利川特产
鹤峰县特产
宣恩县特产
巴东县特产
建始县特产
咸丰特产
恩施州美食小吃
恩施州民俗文化
恩施州十大特产
恩施州全部特产
恩施州地理标志产品
恩施州旅游景点
恩施州十大景点
恩施州地名网
恩施州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