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
>
晋中市特产
晋中市民俗文化
夫子岭弦腔
夫子岭弦腔流传于和顺县东乡夫子岭村一带,系河北丝弦戏的一个分支,民间又称其为“先先腔”。据当地艺人口述,弦腔是明末由一位河北落魄艺人带过来的,传入后与当地民歌、方言融合,形成独特风格,相沿至今约300…
祁县武秧歌
祁县温曲武秧歌是在祁太秧歌向戏剧化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小剧种,它既不属于梆子戏,也不像秧歌剧,而是祁太秧歌和武功拳术有机结合的一个艺术品种。温曲武秧歌的主要表演手段是武打套路,剧目大都是取材于我国…
平遥弦子书
平遥弦子书,又名“平遥盲书”,俗称“瞎子说书”,流传于平遥及周边汾阳、孝义、介休、沁源等地,据《平遥县志》记载,弦子书起源于明末,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弦子书的演唱形式起初是单人坐唱,配有简单的弦…
寿阳耍叉
寿阳耍叉是流传于寿阳县黑水村一带的民间杂技形式。据老艺人回忆,旧时当地每年要在六月初四到鹿儿山赶会,为寿星祝寿或得雨还愿,六月初六还要在黑水村赶会。届时要请巫师念动咒语,驱邪辟鬼,消难免灾,耍叉是- …
傅山拳
傅山拳,原名朝阳拳,系反清义士傅山先生所创,流传于灵石县城、两渡村、夏门村一带。据《灵石县志》、《何氏家谱》记载,清初傅山在灵石县介庙、石膏山寺庙隐居,传道、讲学、行医,兼授武艺,期间曾受聘两渡村名门…
昔阳拉话
昔阳拉话是一种风格独特、闻名省内外的传统民间舞蹈,起源于宋、元年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据发源地路家峪村老艺人回忆,昔阳拉话又叫文故事,是由一位名叫王小三的讨饭艺人传下来的。由于拉话表演的节目多有故…
灵石泥塑(泥塑佛像)
我国传统泥塑佛像雕刻技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魏晋以后,特别是随着道观、佛寺、庙堂的兴起,泥塑工艺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完善,至今不衰。灵石县静升镇苏溪村位于太岳、吕梁山麓腹地,当地具有丰富的土质、石材等…
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
安宫牛黄丸是太谷“广誉远”的传统特色药品。光绪十一年(1885),“广升远”(“广誉远”前身)对成药生产大力改革,延聘当时祁县“裕丰堂”名医吕振音、高丕明,通过旧品进行改良,研制富含自身特色的传统药物…
太谷砖雕
晋派砖雕是流行于山西晋中太谷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物装饰构件雕刻技艺。太谷县历史悠久,据“白白燕遗址”发掘的地下实物佐证,当地早在约四千多年前就有了烧窑历史,境内乌马河、象峪河等众多河流,为太谷…
寿阳剪纸
寿阳民间剪纸发源于黄河流域中部,是黄河文化发祥地极为古老而原始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它借助方寸天地,以历史传说为内容,以朴素的五色彩纸为原料,创作了大量的剪纸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华夏民族勇于斗争、爱国爱…
宝龙斋传统布鞋制作技艺
平遥永庆斋(宝龙斋前身)鞋坊创建于清代同治五年(1866),坊间以手工制作千层底布鞋和绣花鞋而闻名,店铺设在古城明清街市楼南,其手工制鞋工艺历经百余年不衰,传承至今。宝龙斋千层底布鞋一直沿用传统手工制…
榆社“九曲黄河灯阵”
榆社“九曲黄河灯阵”起源甚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也叫游九曲、游黄河。邑人称游九曲可去浑身百病,来年无灾无难,万事顺心吉利,亦有说,至深夜油尽灯灭时,所剩红绿灯由多年不孕之妇端回家中,来年会生育,端红灯…
河南村黄河阵
左权县河南村位于县城南,清漳河南岸,因村口门阁与县城旧南门隔河相对而得名。本地长期流传着一种独特的社火形式——黄河阵,表演时摆出两军对垒的阵势,对垒双方主要是由人扮演的兽与精、仙与怪等。此种阵法最早可…
静升抬阁
抬阁又称擡阁,旧时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 。灵石抬阁流传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村,与古代社祭活动紧密联系,明清时期由当地火星会组织活…
心意拳
心意拳,亦称“心意六合拳”,是传统武术的一个拳种。据考证,此拳是明朝末年,山西姬际可依大枪技法改变为拳法创编成的。清朝乾隆年间,山西祁县小韩村戴隆邦得传后,潜心研习,广传族人和弟子,促进了心意六合拳的…
走遍晋中市
山西省特产
平遥县特产
榆次特产
榆社特产
灵石县特产
寿阳县特产
和顺县特产
太谷县特产
昔阳县特产
祁县特产
左权县特产
介休特产
晋中市美食小吃
晋中市民俗文化
晋中市十大特产
晋中市全部特产
晋中市地理标志产品
晋中市旅游景点
晋中市十大景点
晋中市地名网
晋中市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