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
>
临汾市特产
临汾市民俗文化
侯马刺绣
侯马刺绣是特色独具又影响较大的传统美术形式,它形成于山西临汾侯马市,并广泛流行于侯马及周边区县。据记载,周代便有“画绣之工,共其职也”之说,《诗经·唐风》中的“素衣朱”、“素夜朱绣”则真切地描绘了当时…
浮山剪纸
浮山县素有“剪纸之乡”的美称。这里的民间剪纸艺术象灿烂的花朵,遍布全县城镇乡村、山庄窝铺。浮山剪纸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剪纸艺人将其高超的技艺代代相传,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剪纸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人物…
洪洞大槐树“中元节祭祖大典”
时间: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地点:洪洞大槐树景区活动历史:8活动影响:7 参与指数:7.5简介:“问我祖先在何处?-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每当人们哼唱起这首民谣,它的背后,便是那场著名…
蒲县麦草画
麦草画又叫麦秆画,是始于隋唐时代的宫廷工艺品,和剪纸、布贴一样属于剪贴艺术。相传,东汉刘秀被王莽追杀,藏匿于麦地之中,麦草随即化为树林保护刘秀。后来当地人视麦草为祈福迎祥之物,特制麦草画,供奉神灵。蒲…
晋都文锣鼓
晋都文锣鼓是流行于曲沃县城北太子滩周边村庄一带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曲沃为古晋建都之地,民间文化深受宫廷礼乐制度的影响,锣鼓器乐以典雅、悠扬、清新、悦耳见长,故称“晋都文锣鼓”。旧时,曲沃锣鼓表演,大村…
人祖山祭祖鼓乐
人祖山又名庖山、风山,位于山西临汾地区吉县县城西北,山中历代庙宇约达200处,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建有“娲皇宫”和“伏羲皇帝正庙”的人祖庙。每年农历七月十九,当地民众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祖活动,而鼓乐便成为贯…
南上官狮舞
南上官的狮子表演属于北派狮舞中的“武狮”,是清代中晚期流传于山西省侯马市凤城乡一带的传统民间舞蹈。《侯马市志》载,康熙五十年(1712)南上官创办义学时,曾有本村王于镐等人请过狮子舞来庆贺。据老辈艺人…
花腔鼓
花腔鼓是流行于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的一种民间祭祀性乐舞,由傩舞演变而来,表演时演员戴面具,只跳不唱,内容为“众鬼闹判”的吉祥剧,以傩舞的形式从反面威慑、教化民众。关于花腔鼓的起源问题,目前尚无史料可查。…
令伯转身鼓
转身鼓是一种民间鼓乐形式,因以转身击鼓作为主要特色而得名,主要流行于襄汾县邓庄镇令伯村,翼城县王庄乡王庄村等地。转身鼓历史悠久,建国前一直专为迎神祭祀活动表演,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成为广大群众欢…
永和道情
永和道情是流传于山西省永和县南庄乡、打石腰乡一带的民间说唱艺术,它脱胎于道教音乐,后与地方各种艺术形式相结合而成。据当地艺人回忆,永和道情早在清代中晚期就已形成规模,解放初期活动更加频繁。每到农闲时,…
王庄转身鼓
王庄转身鼓由四人转着圈打,配器有梆子、呆锣、小钹等,古时用于祭祀和社火活动,后来经加工,既可在广场表演,也可在舞台表演,成为重大节日和各种庆典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翼城当地有“弃里大锣鼓、官庄跷、王庄转…
太平面塑
太平面塑源于襄汾县景毛乡北李村,当地俗称“花馍”,主要流行于山西省襄汾县及周边的浮山、曲沃、翼城、乡宁、临汾以及运城部分地区。太平面塑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在婚丧嫁娶、寿诞生辰、人生礼俗和祈祷祭祀等方面…
翼城目连戏
目连戏是以佛教故事“目莲僧救母”为题材,保存于各地民俗活动中的古老剧种,被誉为“戏祖”。翼城目连戏俗称耍目连鬼戏,流传于翼城县隆化镇南捍村。据当地艺人口述,明末,翼城南捍村苏姓富商从南京经商,将此剧带…
火叉
耍“火叉”是流行于翼城县晓史村的一项民间社火表演形式,具体形成年代无考。据艺人们口传,清末山东一曹姓人落户晓史村,靠给人打短工为生。此人精通武术,将耍火叉融入当地“符册十社三月十二搬神庙会”,之后每逢…
隰县打鼓书
打鼓书是隰县民间古老的说唱艺术,主要流传于隰县城南乡一带。鼓书,过去居民用其敬神、谢土、喜庆还愿,后发展为冬春农闲时的民间娱乐节目,经过历代艺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明代中期已形成完整的唱腔体系,清末…
走遍临汾市
山西省特产
翼城县特产
襄汾特产
洪洞特产
曲沃县特产
尧都区特产
侯马特产
汾西县特产
霍州特产
乡宁县特产
隰县特产
蒲县特产
浮山县特产
永和特产
安泽县特产
吉县特产
大宁县特产
古县特产
临汾市美食小吃
临汾市民俗文化
临汾市十大特产
临汾市全部特产
临汾市地理标志产品
临汾市旅游景点
临汾市十大景点
临汾市地名网
临汾市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