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
>
晋城市特产
晋城市民俗文化
大阳面塑
大阳,古称阳阿,位于山西省泽州县西北部,此地历史久远,民风淳厚,传统文化种类众多,面塑就是生长在这片沃土上的一朵奇葩。大阳面塑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可考的文献记录和实物资料,但是,当地丰富的民俗生活…
陵川纸龙制作技艺
扎纸龙、舞纸龙是一种汉族传统民俗,陵川县平城镇每年十月初一举行隆重的龙灯会仪式,一方面感谢神龙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还能驱鬼辟邪,保佑一方平安。平城龙一雌一雄,成对出现。舞龙时双龙在前,后面的提…
广禅侯故事
北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宋金在平阳(今山西侯马)一带交战。当时宋军战马瘟疫流行,宋将寻访名兽医--山西阳城县常半村(今凤城镇山头村)的常顺前去诊治。常顺因治好宋军战马所患“族蠡”之症,宋徽宗颁…
晋城“九头十八匠”的传说
“九头十八匠”传说在晋城地域内流传广泛,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头”和“匠”是金元时期户籍制度的产物,即被异族掳掠的中原平民、匠人,“九头十八匠”则是明清时期古泽州(晋城)附近一些带“头”、“匠”村名来…
漾杠箱
漾杠箱是一种民间社火表演形式,源于古代祈雨活动,流传在泽州县南部山区的大箕镇、犁川镇、晋庙铺镇、山河镇、南岭乡等地。杠箱是为皇帝贡银进贡的一种运送工具。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杠箱必须由两人抬行,卫队护送…
打潭习俗
阳城县古称获泽,位于山西东南边缘,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次营镇北次营村长期流传着《黑姑姑施雨报乡亲》的民间祈雨传说,它是商汤雩祭文化的传承与扩展。相传,北次营村民女(黑姑姑)与黑…
冶底九莲灯
冶底九莲灯是泽州县南村镇冶底村所特有的民间歌舞,由于缺乏文字记载,起源于什么年代已无从查考。据艺人们口传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就有相关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冶底九莲灯是在正月十六夜晚表演的一种社火项目。演出…
松林积雪的传说
“松林积雪”传说流传于山西泽州大箕镇晋普山周边地域,它是以“松林积雪”(晋城四大景观之一)作为阐述对象而产生的地方风物类传说,在当地民间久负盛名。松林寺是“松林积雪”景观所在,该寺又名灵岩寺,乃泽州县…
中庄秧歌
中庄秧歌流传于阳城县润城镇的上庄、中庄和下庄三个自然行政村,解放前,上庄、中庄和下庄统一为中庄村,根据属地命名为中庄秧歌。中庄秧歌产生于何时,无法考证,根据老人讲,很早以前就有人哼唱,但中庄秧歌的复兴…
陵川剪纸
陵川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写实和变形的统一,它是人们在对自然认识的基础上,融入主观情感,经过以心造型,以理造型,以美造型的创制过程而产生。陵川剪纸在继承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同时,又吸收了国画…
陵川布贴画
布贴画原名宫廷补绣,俗称布贴画,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拨花等,最初是一种古老的刺绣技艺,由各种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块按一定的构图拼接而成。陵川布贴画在民间流传已久,明清时期多为家庭妇…
高平十大碗制作技艺
高平十大碗起源于古代公祭始祖炎帝的献祭活动,后来逐渐变为民众婚丧嫁娶、寿诞喜庆、招待宾朋的传统宴席,因主菜十道,分别盛放于十个大碗而得名,又因菜品先后有序如同流水,俗称高平水席。高平十大碗共10道大菜…
大阳馔面制作技艺
大阳馔面是流行于山西省泽州县大阳镇的一种地方特色面食。相传馔面源于周代,原本是宫廷美食,后流传到民间,成为百姓婚丧嫁娶、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主食。馔面的制作方法可分为11个环节:1、兑料,先选好精制…
青龙圪栏棒
青龙圪栏棒是沁水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和民国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青龙村交通闭塞,古代是兵匪必争之地,这一特殊地理环境是青龙圪栏棒这一民间文化遗产产生的主要历史原…
霍家山龙灯
龙灯舞是我国特有的民间传统舞蹈,又称“龙舞”、“龙灯”、“耍龙”等。霍家山村位于沁水县端氏镇南部山区,耍龙灯的习俗历史久远。据霍家后人追忆,当地的龙灯舞是明代嘉靖年间先辈在汉口经商时,学习并移植回来的…
走遍晋城市
山西省特产
阳城特产
泽州特产
陵川县特产
沁水县特产
高平市特产
城区特产
晋城市美食小吃
晋城市民俗文化
晋城市十大特产
晋城市全部特产
晋城市地理标志产品
晋城市旅游景点
晋城市十大景点
晋城市地名网
晋城市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