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市
>
海淀区特产
海淀区民俗文化
圆明园传说
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郊海淀,清康熙年间建园,是一座风光秀丽的皇家园林。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传说”包括:表现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反映皇室的生活侧面,颂扬中国人民奋力反抗侵略者的民族精神等内容…
香山传说
香山位于北京西郊,这里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气息浓郁,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香山传说主要包括景观传说、历代帝王传说、历史人物传说、神话传说、满族故事、佛教文化传说等内容。它具有题材广…
凤凰岭传说
凤凰岭,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北部大西山东麓,占地973公顷。在这片土地上,遍布着大量的文物古迹名胜,人文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特别是流传已久、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更给这片土地增添了靓丽迷…
民间气象谚语
中国气象谚语源远流长,追根溯源,现有“籍”可查的是从《尚书大传》等孤本善书延续至本世纪的各类民间流传谚语。自古以来,社会各界就以各种方式来关注它、记录它,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它、发展它,进而形成数千年来…
喜轿习俗
据史料记载,轿子是东汉时的交通工具,后延用在结婚时新娘子坐喜轿嫁娶,在唐代逐渐普及。明清时期,老北京把姑娘坐喜轿出嫁视为明媒正娶的标志。因此,当时的喜轿行业最为兴旺,四九城都有专门向外租赁花轿、锣鼓、…
苏家坨立夏习俗
每年的5月5日前后是我国民间的传统立夏节。熬立夏粥风俗从明末清初开始在苏家坨地区兴起,历史最早的为北安河、西小营等村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每年立夏这一天,在苏家坨镇各村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或三…
太少狮
太少狮(京西蓝靛厂义振旗缘太少狮会)清朝时,太狮表演是专为皇家的大型庆典仪式或接待外国使臣时进行表演的。民国后,太狮逐渐流行于民间,并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少狮。太少狮表演时逼真细致,把狮子的各种动作都模…
北京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源于全佑先生(1834—1902),形成于王有林(茂斋)其子爱绅(吴鉴泉1870—1942)。任达文追随第四代传承人王培生先生习练该拳法,为其推广做出了很大贡献。吴式太极拳特点是以柔化为…
踢石球(蹴球)
“蹴球”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历史,它的名称始自明代,清代叫“踢石球”,尤其在满、蒙、回等民族中盛行,深受北京人民的喜爱。“蹴球”的比赛是在一块10×10米的正方形平整场地上分上、下两局进行。队员通过脚掌…
花样空竹表演技法
空竹的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玩空竹以北方最为盛行。刘振钰根据多年空竹表演活动而积累的丰富经验,编写出《花样空竹技法》一书。该书介绍了几十种花样空竹的个人表演技法,深受空竹表演爱好者的欢迎。…
传统弹弓术
弹弓术是中国武术的一项古老技艺。北京体育大学教授门惠丰少年习武,师从吴子珍(1891-1970)习练弹弓技艺,已有五十余载。他为了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成立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弹弓代表队,并在弹…
海淀珍珠球
“珍珠球”源于古代满族人民的采珍珠游戏,在民间广为流传,俗称“踢核”、“采核”、“扔核”,根据《清朝文献通考》的记载和其他考证,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随着满族的不断南迁,采珍珠这项满族民间游戏也逐…
纪氏太极拳法
纪氏太极拳法是专供晚清皇家善扑营的“布库”(跤手)演练的一套内功拳法,是善扑营布库吸纳太极拳的内功拳技法,并将其与固有的满族掼跤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经过三代人传承至今已有120余年的历史。纪氏太极拳法…
西北旺少林五虎棍
“西北旺少林五虎棍”创始于清光绪24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该舞蹈以少林武术为基础,充分展现了自古燕赵地区刚毅古朴、勇敢尚武的侠义之风,是当地老百姓非常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其表演形式完整、套路多变…
海淀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由孙禄堂(1862—1933)创始后经四代传承,已逾百年历史。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高架活步,进退相随,开合相接,转换简捷。第三代传承人孙永田(1948—)和周世勤(1941—)和第四代传…
走遍海淀区
北京市特产
海淀区美食小吃
海淀区老字号
海淀区民俗文化
海淀区十大特产
海淀区全部特产
海淀区地理标志产品
海淀区旅游景点
海淀区十大景点
海淀区地名网
海淀区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