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市
>
西城区特产
西城区民俗文化
天桥中幡
幡是旗的一种,尺寸有大小之别。中幡,其主干是一根9米左右的粗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面绣有吉祥图案和祝福用语,因此又称标旗。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杂技项目,北京…
厂甸庙会
北京市宣武区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嘉靖,兴于清代康熙,盛于乾隆。民国七年(1918),经市政当局整顿后,正式确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厂甸和海王村公园为中心举办庙会集市,成为旧时京城唯一的官办春节庙会。194…
北京童谣
北京童谣是发源并流传于北京市范围内的汉族童谣。北京悠久的历史产生了厚重的汉族文化积淀,曾出现了大量的童谣,在民间儿童中传唱。北京童谣有顶针格、串话、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数数歌、问答…
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
一得阁墨汁制作技艺是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技艺 。北京“一得阁”墨汁,距今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清朝同治年间,安徽一个姓谢名松岱的文人进京赶考,名落…
仿膳(清廷御膳)制作技艺
1925年,北海公园正式开放,几位清宫御膳房的师傅在公园北岸建起了小茶社,取名“仿膳”,意为专门仿照御膳房制作方法,经营风味菜肴及面点小吃。1956年更名为“仿膳饭庄”,1959年由北岸迁至琼岛漪澜堂…
八卦掌
八卦掌,初称“转掌”,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创自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人董海川。董自幼好武,云游四方,遍访名师高友,晚年定居于北京,以幼习拳技为基础,取多家武术精华和步式导引锻炼方法,结合易理,创编出…
口技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
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
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的除夕,乾隆皇帝到通州微服私访,回宫途经前门大街时,人困马乏,腹中饥渴。但临近年关,各商铺已经打烊,惟有王记酒铺仍掌灯营业,乾隆便带着随从进店用餐,品得酒醇菜香,从而龙心大…
王氏脊椎疗法
王氏脊椎疗法是清代皇宫御医治疗脊椎、脑疾的一种传统中医保健疗法。它综合了传统中医内病外治、祛邪扶正的方法,调动人体自身修复机能的作用,是防、治一体化的中医保健疗法。王氏脊椎疗法起源于清代顺治(1644…
药香制作技艺
药香古法制作技艺属于传统制作工艺,一板一眼皆为传统手作。在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药香制作技艺传习基地,青烟缭绕,丝丝缕缕的药香弥漫其中,别有一番韵味。分放在容器中的多种不同中药香泥原料,…
京胡制作技艺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京胡制作技艺),传统技艺。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时末期,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
戏曲盔头制作技艺
戏曲盔头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工序主要包括画、刻、凿、染色、裹绒、掐丝、拼胎等十几道。戏曲盔头是随戏剧发展而生的产物,它注重装饰性,常缀以…
北京烤肉制作技艺
北京烤肉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食品。原始的烤肉法是游牧民用猎刀切肉,再用马粪烤熟。公元六世纪,烤肉方法有了改进并有文字记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所说的“腩炙”,据考证就是当时的烤肉,其方法即将肉切…
鸿宾楼全羊席制作技艺
鸿宾楼是我国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开创于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是天津主营清真风味的菜肴,1955年迁入北京。2008年,鸿宾楼全羊席制作技艺入选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关“全羊席…
木版水印技艺
荣宝斋位于北京市宣武区琉璃厂西街十九号,其木版水印技艺堪称一绝。荣宝斋木版水印源于中国古代雕版印刷的“版”套印,所谓“版”套印,是根据画稿笔迹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刚柔枯润,设色的深浅、浓淡、冷暖及色…
走遍西城区
北京市特产
西城区美食小吃
西城区老字号
西城区民俗文化
西城区十大特产
西城区全部特产
西城区地理标志产品
西城区旅游景点
西城区十大景点
西城区地名网
西城区名人
[第1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