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特产
绍兴民俗文化
水龙会
预防火灾,保一方平安,明清时期,绍兴各村落都置木制水龙,并成立龙会。在火灾时,水龙奔赴现场扑救。龙会为了加强对“龙兵们”的训练,常备不懈,使救火龙拉得出,用得上,每年农历六月廿三日,俗传为火神菩萨生日…
曹娥庙壁画和雕刻技艺
曹娥庙,早年又叫灵孝庙、孝女庙,是为彰扬东汉上虞孝女曹娥而建的一处纪念性建筑。曹娥庙始建于公元151年,几经迁徙、扩建、修葺,奠定了现有庙宇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气势恢宏的建筑基调。曹娥庙坐西朝东,背依…
传统木刻水印技艺
传统木刻水印技艺起源于中国古代书画的复仿制技术,其发端于明末清初,在杭州、扬州、绍兴等地流传。木刻水印,也称饾版印刷,它的工艺路线为:勾描——刻板——水印,是在中国传统雕板印刷的基础上针对色彩丰富的国…
稳笃公捕鱼技艺
绍兴地处宁绍平原西部,是中外闻名的平原水乡,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除了东湖的水产村外,城东面的皇甫庄、南面的凤凰村、西面的灵芝水乡村、北面的马山豆姜等村的村民也都是以渔业为生,很多村民世代都是渔…
绍兴谜语
绍兴民间谜语是流传于古越地中心绍兴及周边一带,融合了绍兴方言与风土人情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的谜语形式,是越地百姓不分男女老少共同享有的一群众性文化娱乐载体。它既是谜语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绍兴地域文化的重…
竹马舞
竹马舞俗呼“跑竹马“,是一种彩扎与舞蹈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在诸暨市十二都、应店街、马剑等地都有这一传统。竹马的编制颇为费工,现在只有几位老人尚能编扎。每年入冬之后,选砍上好毛竹,劈成圆而细长的竹篾。分别…
香榧采制技艺
香榧,出现在距今约1亿7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为第三纪孑遗植物珍贵干果。据《名医别录》、《暨阳宣氏宗谱》等古籍内容推断,枫桥香榧历史悠久,已有1300多年的人工栽培史。现存香榧林表明,枫桥香榧的规模和…
同山烧酒传统酿造技艺
诸暨同山烧的烧制技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同山烧’’是诸暨市同山、青山一带村民用高梁烧制的一种优质白酒。古称“秣秫烧“或“高梁烧”,同山镇建制后,便以其产地命名,更名为“同山烧”,“同山烧”历来是同山…
赵家拳棒
赵家拳棒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宋初,由檀溪何氏一脉世代相传。咸丰年间,泉畈村何文庆率众抗捐,组建“莲蓬党”,后又转战浙东,花明泉村建造武祠,外聘武师,使赵家拳棒偏重于实战格斗的一面在不断的交流与碰…
香榧传说
香榧传说是流传于嵊州市及周边县市一带,以香榧为题材创作,并不断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故事。目前广泛流传的香榧传说约有百余个,题材多样,其内容主要涵盖有关香榧树和香榧子渊源的传说、与历史人物相关的香榧传说、…
诸暨鹦哥调
诸暨鹦歌调起源于清中期,盛于清末民国初年,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的表演艺术。演出多以说唱与小型杂扮相结合的形式,内容常为世俗情态,反映民间传奇、市井逸闻及百姓家常故事,而尤以男女私情为多,故常遭官司府榜禁。…
新昌十番
十番是流传在浙江省新昌县境内的传统音乐,原属宫庭音乐,至今已传承了近200年。新昌十番又名“圣莞十番”,“圣莞”二字源于《论语》中“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一语,旨在教育十番弟子要“学圣贤…
嵊州木鱼制作技艺
木鱼,打击乐器,“刻木为鱼形,空其中,敲之有声……。”木鱼的制作技艺需要特殊工艺,不同于其他木雕刻,表里结合,内空外雕,尤其对于异木质、不等厚、空腹腔所引起的变异性,导致木鱼在干燥收缩时的变形、变声、…
绍兴修缸补甏技艺
修缸补甏,是旧时三百六十行之一。缸、甏都属陶器一类,用于盛水或灌装老酒、醋、酱菜、腐乳等物,能久藏保质。特别是储存绍兴酒,要把它放得长久,是任何器皿替代不了的。绍兴素有“三缸”之称,自古酒业、酱业、染…
绍兴清音班
绍兴清音班,亦名清音坐唱班,专事民间婚庆寿喜鼓吹演唱。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旧时遍布绍兴城镇乡村。《绍兴市志》卷36第二章“绍剧”记载:堕民多以唱戏为业,又兼业鼓吹,其上乘者称为清音班,专事演奏器乐曲…
走遍绍兴
浙江省特产
上虞特产
嵊州特产
柯桥区特产
越城区特产
诸暨特产
新昌特产
绍兴美食小吃
绍兴老字号
绍兴民俗文化
绍兴十大特产
绍兴全部特产
绍兴地理标志产品
绍兴旅游景点
绍兴十大景点
绍兴地名网
绍兴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