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特产
绍兴民俗文化
盖北榨菜制作技艺
盖北五香榨菜是上虞的著名特产,制作历史较为久远。七十多年前,处于盖北西侧的隆昌丘(兴昌村)村民就开始手工制作五香榨菜。盖北五香榨菜其妙处在于香脆可口,美味至极,常食而不厌,它不但是布衣百姓的必备之菜,…
道墟蒸羊肉技艺
民间手工技艺--道墟蒸羊肉,取材于民间,相传清年间道墟一带乡绅的上等菜肴,用农民家羊的羊羔,通过文火慢蒸,制作成色泽水晶,清香可口的“蒸羊肉”。传承至今,很受上虞区部分乡镇市民青睐。传承人阮德夫己向国…
越罗织造技艺
“赤橙黄绿青蓝紫、绫罗绸缎绉纱纺”。中国作为丝绸的发源地,历来是世界丝绸大国,丝绸生产技术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丝绸和丝绸服饰构筑的丝绸文化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民族了解中华…
骆氏化脓灸
骆氏化脓灸是艾灸直接灸以灸养结合、灸必气至、疮必化脓拨毒为基本特征的一种传统疗法。绍兴地处水乡,气候寒湿,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病多风寒。因此,治疗风寒湿痹等疾病见长的“骆氏化脓灸”逐渐…
嵊州根雕
嵊州根雕,据艺人朱仲贤(1935年生)忆述,均受开元周喜老(1912年生,已故)根雕艺术影响,从上世纪70年代家庭作坊始,逐渐形成新兴产业。嵊州根雕,利废成宝,点木成金,利用天然奇木,按天生形态加工,…
嵊州泥塑
嵊州泥塑从历代寺庙中塑造的众多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神像中,反映出了民间艺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全国著名工艺大师柳荫多次回乡指导、辅导下,泥塑艺人人才济济,许多作品如宓风光《中国戏曲百脸谱》、《中…
越王剑古法铸造技艺
越王勾践剑的主要的成份是青铜和锡,还含有少量的铅、铁、镍和硫等,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在精密磨床生产的产品相媲美。越王剑古法铸造技艺技艺采取失蜡法和泥范法都离不开一…
藕粉制作技艺
藕粉是久负盛誉的传统滋养食品,营养价值丰富,药疗作用也较好,味道鲜美,入口香甜,老少皆宜。绍兴是江南水乡,种植莲藕、制作藕粉已有2000多年历史,柯桥区的柯岩街道、齐贤镇以及越城区的东浦等镇都有种植莲…
扯白糖技艺
扯白糖起源于明朝年间,曾经在江浙一带颇受欢迎,也很常见。扯白糖在上海被称作麦芽糖,是用饴糖(麦芽糖)与白糖溶解后熬成拔丝状,然后趁糖还未硬化时拉扯而做成的一种糖果。由于在糖中融入了清淡而有鲜味的饴糖,…
孟大茂香糕制作技艺
孟大茂香糕是清朝皇宫的八大贡品之一,科举时代,浙东考生赴京应试,常以香糕作干粮,故又有“进京香糕”之美誉。孟大茂制作香糕始于清嘉庆12年(1807)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孟大茂香糕创始人是一位糕店…
木杆秤制作技艺
木杆秤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测量工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有人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在民间开始使用木杆秤了,但根据现有文献和实物资料,只能推知在东汉早期(公元一世纪),木杆秤就已经作为商…
绍兴传统木船制作技艺
《淮南子·齐俗训》记载:“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据《竹书纪年》载:魏襄王七年(前312)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足见当时越地造船业的发达。绍兴水乡密布的河网织就了浙…
棕编
诸暨的棕编集美术、编织、工艺于一体,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浓厚,历史悠久,具有较大的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等价值。诸暨棕编主要有“棕叶编”与“棕皮编”两大类。“棕叶编”,以棕榈树叶编织如蒲兜箩、小畚斗…
绍派伤寒疗法(傅氏疗法)
傅氏伤寒疗法是以“泄、清、透、开、补”辩治五法为手段治疗热症伤寒的传统中医疗法,为绍派伤寒疗法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治疗伤寒症上独树一帜,并被中医界广泛认可,在绍兴西部地区享有盛誉。绍兴地处江南水乡,气候…
嵊州灰塑
灰塑又名堆灰,是从砖雕和泥塑两种技艺派生出来的一种室外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唐朝就已经存在,以明清两代最盛行。内容有山水、花卉、鸟兽、人物、书法等,多以祠堂、庙庵、寺观和豪门大宅的装饰之用。灰塑工艺精细…
走遍绍兴
浙江省特产
上虞特产
嵊州特产
柯桥区特产
越城区特产
诸暨特产
新昌特产
绍兴美食小吃
绍兴老字号
绍兴民俗文化
绍兴十大特产
绍兴全部特产
绍兴地理标志产品
绍兴旅游景点
绍兴十大景点
绍兴地名网
绍兴名人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